37、另一个牺牲品

+A -A

  有关宏迦帝的驾崩,在见于后世的史书中记载的是:上宴于养心殿,酒酣,遂卒。举国皆丧,谥号“英武”。

  意思是我的皇祖父乃夜宴醉死,与他人无关。但满朝文武默认的是,皇帝被刺杀了。那日夜宴被邀请的官员只在少数,其中,皇帝的近臣要么死要么疯,剩下的宁王走狗,斩钉截铁的告诉不明就里的人:皇帝乃是被一个化妆成和他一模一样的刺客,用刀挑断心脉而死。其中,小福子为内应,被赶到的龙禁卫当场射杀。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刺客是谁呢?要知道,小福子,原是太子东宫中的内监。

  要说和皇帝长相相似的人,除了自个儿儿子,就没有其他人了吧?再说,皇帝十多年前幽禁太子妃一事,搞得两父子芥蒂颇深。最令人疑心的是,皇帝为什么会遣走御前侍卫,没有丝毫防备?这不正说明,刺客是皇帝信任的人么?太子刺杀皇帝,这简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谣言传得言之凿凿,要不是当时我在场,连我都要信了。

  于是又有义愤填膺的人举起了“讨伐”的旗帜。须臾间,支持太子的“保皇派”,和宁王并其他几位老摄政王组成的“举义派”的一场战事,一触即发。

  若开战,父王必输,原因很简单:龙禁卫中有人投靠了宁王,北府军戍城将又下落不明。

  父王倒也不是没想过禅让了事,可人家宁王不吃这个字眼,非要赶尽杀绝。父王怕的是天下大乱,荼毒生灵。

  正焦急万分,赵福及来找父王商量。原来宁王曾经找过他,承诺事成之后,拥立他做皇帝。赵福及何等迂腐、何等愚忠之人,非但没有答应,还向父亲主动请缨,背下这个黑锅,于是,就有了这一出“挟公主以令太子”的好戏。

  赵福及死后,我搬入太子东宫,精神极为萎靡,整整三日不吃不喝。皇祖父的死,我固然悲恸,但事已至此,还有父王出面将一切重导正轨;颜嬷嬷犹如我亲母,可她向来看淡生死。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告诉我,做她这一行的,就是刀口子上过日子,迟早有这么一天。

  但是赵福及,赵福及何其无辜!他何其无辜地被卷入这场血腥的争斗里!可怜父王从未叫过他一声儿子,而我此前也从未唤他一声哥哥,就连他死后,也没个全尸!

  等我回复精神,有些事情我也想通了,对皇家的肮脏血腥的内斗,由怕,变成了恨,切齿地恨。

  然而这一切还没完。几日后,谣言又起,说尚相冒赈贪腐是太子背后主使,他俩合谋大事,事败后太子性情大变,不仅毒杀了惠夫人腹中的亲骨肉,还将女儿昭言公主推进河里。

  我听完以后愤然而起,生生砸断了一张松木软几。宁王真是步步紧逼,不达目的不甘休啊!

  静下心来想想,将我推进河里这件事,由于有父王竭力在赵福及手中“救”下我一事在先,不足为信。但毒害皇嗣一事,至今还没个定论,又牵扯到我,想要澄清,没那么简单。

  少顷,就有内务府的太监自首,说是猪油蒙了心,收受贿赂,将一个本该在外围的宫女安插进惠夫人的院里,而这个行贿的人,竟是澄音苑的首席宫女——喜歌姑姑。

  喜歌已死,再查下去,估计父王授命喜歌毒害皇嗣一事就板上钉钉了。还好有一些宫女太监忌惮父王,首鼠两端。我再次深深佩服嬷嬷有先见之明,趁机回到澄音苑,拿出那份藏好的银票和手谕。接下来,就看会娘是什么反应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道理我是懂的。不想,会娘却以她轻薄之命,成就了大义。

  半日后,有消息传来,说会娘一口咬定喜歌背后的主子其实就是惠夫人,毒害皇嗣的是惠夫人自己。这当然让人难以信服,但我的那两份物证拿出后,由不得人不信。

  事后会娘知道自己决难活命,于夜深人静时自戕了。

  父王认为,惠夫人实在是惹出了诸多事端,但又不好不顾及徐尚书的面子,因此,只将其贬作庶人了事。

  三日后,父王继位,改国号“咸平”,史称珉宗皇帝。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乱世之复国公主 37、另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