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及说到这里停住了,他眼中泛光,我知道,他沉浸在对皇祖父的回忆里。想到祖父的惨死,我心中酸楚,呜呜地哭了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哭吧哭吧,哭出来就好了。”福及拍着我的背劝道,过了一会儿,我哭声渐小,他才又告诉我,“这里临近外围,是内庭最偏远处。我母亲曾被安置在这里,小时候我常来玩,知道这‘蝙蝠洞’通往澄音苑。”
我点点头,问:“那告知皇祖父嬷嬷中埋伏,促使他遣走‘皇帝之影’的人是谁呢?”
赵福及想了想,道:“这其中有两点我想不通。第一,宁王伏击这件事无非是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但他为什么会伏击成功呢?北府军戍城卫一向把京城守得密不透风。”
“是石筐子……”北府军戍城将军正是石筐子。
“我也想到了,所以出事后我第一个就去找他,谁知,他竟下落不明。于是我就想到第二点,那个混迹在龙禁卫中最值得怀疑的人。”
“还有第二个人?是谁?”
“赵元显。”
“他?怎么可能?!”
我觉得嬷嬷提到的三股势力中,最不值得怀疑的就是寂王的势力。寂王的封地离大兴非常的远,也不算苦寒之地,数十年来寂王一直在那里过得很安逸。其次,赵元显在京中算是个低调避世的人,人面不广,也没有职位,他怎么能生事?
“赵元显与龙禁卫中的下层军官厮混得非常熟,有时候他们很给他面子。如果说有谁能在禁卫府中最快地传递消息,那么非他不可。”
“如果真是元显,那他告诉皇祖父嬷嬷中埋伏的消息,也不见得是坏心。”
“昭言,直觉告诉我,赵元显不可信,你要分外小心。”福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我不置可否。
“走吧,说了这么多,也该干正事了。”福及站起身来。
“正事?去哪儿?”难道是要护送我出京?可是父王还在宫里。
福及没有答话,只轻轻牵起我的手,他的手心都是汗。
出了洞口,果然是宫中一个荒僻的角落。这里本来就是内庭的边缘,他带我兜兜转转,竟钻到前朝来。
路上太监侍卫多了起来,惊异地看着一身狼狈的我。福及突然从腰间抽出一把刀子,抵在我腰间,悄声道:“昭言,等会儿不管我做什么,你都不要害怕。”
我心中忐忑:“福及你要做什么?”
他不理会,铁青了脸,手上也粗暴起来,迫得我一声尖叫,吸引了一众侍卫围上前来。他大声喝道:“散开!再往前走一步,这丫头就没命了!叫赵文極过来!我要让他亲眼看看他的女儿怎么死在我的手里!”
我一颗心狂跳,赵文極,是父王的名讳,福及你究竟要做什么?
等父王并各内庭官员赶到时,福及刚好挟持我到了金銮殿——这个文武百官上朝议事的地方。
父王脸色苍白,道:“赵福及!你是龙禁卫京畿治安官,怎么可以知法犯法,快放了公主!”
“京畿治安官?什么狗屁治安官!小小一个三品官,就想收买我了吗?赵文極,你也不想想,我他娘的是哪个混账生出来的,我他娘的凭什么就只能屈于人下,做个治安官?!”
赵福及说完狠拽了一把我的头发,我痛呼出声,父王慌了手脚:
“行,行。你要的不过就是皇室的身份吗,我给便是。”
“哈?皇室身份?”福及笑得癫狂,“老实跟你说了,你们不用查,昨日行刺皇上的,就是我!我恨他,恨你,恨你们所有皇室的人,恨我不该有的身份!”
“赵福及!你好大的胆子,竟敢行刺皇上!”父王怒喝。
“好大的胆子?我还有更大的胆子!我给你半柱香的时间,速速去准备笔墨纸砚,传国玉玺。我要你昭告天下,将你预袭的皇位禅让于我,否则这丫头就没命了!我也是你的儿子,是吧,父,王?”
“父王”二字从福及的牙间蹦出,我总觉得听来心酸无比。
父王一面劝着福及,一面着人去准备纸笔。四周有龙禁卫的包围,福及带我退,一直退到御道正中。
到了丹陛上,他忽然蹲下身来,对我说:“芙菁,请允许我叫你芙菁,我从来没有叫过你芙菁。抱歉,哥哥今天这么对你,实是万不得已。”
我一看四周,广阔无垠,再看到赵福及与皇祖父临死前一样决绝的眼神,忽然就明白了。我心痛无比,眼泪止不住滚滚落下来,拼命摇头。
“芙菁,听话。我从来没有怨恨过咱们的父王,也感谢皇帝对我的知遇之恩。我从来不敢奢望皇室的身份,这辈子,我有了祖孙情,兄妹情,就够了。”
我哭得更厉害了,也许在外人看来,我只是在害怕。
“现下,我只想听你叫我三声哥哥,好吗?”
“哥?”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叫出声,福及站了起来。
“哥哥,不要。”我蹲在地上泣不成声,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要如何阻止他。
“哥……”叫到第三声,就像催命符一般,福及被龙禁卫射来的箭矢一箭穿心。
他张开双臂,迎接死亡。箭矢刺进身体那一刻,他浑身一震,随即面露微笑。
他低下头,轻轻对我应道:“哥哥听到了。不哭,妹妹。”
说罢轰然倒地。
“哥——”霎时我眼泪决堤。
眼前这个人,这个倒下去的人,这个我在外面闯了祸就打出他的名号背黑锅的人,这个从小到大一直护我周全的人,这个在皇室斗争中无奈做了牺牲品的人,我怎么忘了,他原本,原本就是我的亲哥哥呀!!!
“哥哥,哥哥,哥……”我握着他逐渐冰冷的手,伏在他身边不可抑制地哭喊,被父王冲上前来抱住,死死封住了嘴。
罪人赵氏子弟福及,暴戾恣睢,犯上谋逆,三月,挟昭言公主,毙于殿上。忟宗皇帝命剉尸焚之,以儆效尤。
——咸平元年三月 兰台令著于《珉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