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A -A

  章15

  内战时期一个冬天,北方战场的难民中间出现了一个神话传说:有个游方僧,沿着铁路干线走过来了。

  他从南方来,往北方去,渡过大河,走进大山之中的无人之境三百里‘蕲弥雾谷’,居然从这个进得去出不来的绝地走了出来,出来的时候还带出一罐子战国时期上面有文字的紫金镏子。

  他经过的一路,沿途发生了很多怪事。山村里有人看见他给人治大脖子病,就地取材,找来一些不知名的花草配制成药,服罢即愈。他说话是南方口音,奇怪的是,到一个地方就会说本地的方言。他也认识荒山蔓草之中、古道关隘路旁石碑上谁也看不懂的古代文字,曾经按照石碑上面说的话,为缺水的当地找到过水源。据说有一回,找到的水源不是水,而是一条黑色的地下河流,河里粘稠的黑水遇见火可以燃烧,乡民就用盆盆罐罐舀回家当柴烧。

  起先,他还给人们指路,给他们指点地底下哪些地方埋藏着什么东西,但是后来因为人们总为这个打架,还出过人命,就不再告诉了。

  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游方僧,是个穿着和尚衣服的小孩儿,不是凡人,曾经看见他渡过宽阔的渭河,他渡河,是踩着河面直接走过去的,还两条胳膊平伸掌握平衡。人们说,他每到一个地方,不用看地图,也没有地图,就知道四面八方是什么样,有什么,比当地的老人还熟悉,他爱和老年人说话,问这问那,老辈的人却发现,其实他什么都知道,给他们讲当地各个时代是什么样,出过什么事,出过什么物产,出过什么人。

  中原大地自古是神话的渊薮,没事也要编出一些故事,游方僧的事情一时传遍整个黄河流域,给被战争蹂躏坏了的老百姓带来一点活着的兴趣。

  他的故事比他本人走得快,走得远,所以他还没到达,就有很多人在等他来相助。但是大家的难处是,谁也不认识他,当时还有人穿上和尚的衣服到处走来走去骗吃骗喝,搞得老百姓灰心丧气。于是就有人跟整天对着村口大路上张望的人说:“别傻等了,他不是‘来’,而是从天上面一下子往下掉。”

  攸阳地区,那时双方几百万军队正在打仗,无数逃难的群众在大地上四下乱窜,有的从东往西跑,有的从西往东跑,谁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跑,跑得晕头转向,四面八方都是打仗的传闻,战争像一场无边无际的暴雨从天上覆盖下来,人总是跑不出去。有的难民跑着跑着,就跑进了远程炮火预射地带,被炸得七零八落,有的人群跑进伏击战场,被流弹消灭的一个不剩。

  那天傍晚,有一支难民队伍藏在葭昱山道两侧半山坡的密林中,以为中间的路和太高的地方都不安全。有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从此处路过,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听说了地名以后,告诉他们赶快走,这里很快要打仗,果然到了半夜,双方的炮弹都落在山坡上,后来发生激战。大家问那少年他是如何知道的,少年说,这里自古是兵争之地,仗打到这个局面的时候,这两天这个地方最重要,以前发生过几千次,差不多都一样。

  难民的头领们开了个会,向他提供了一份工作,请他担任专职逃难向导,不发薪水,光管吃饭。

  这种职业以前没有,那少年是这个行当的第一人。这种职业虽然穷,在那几年,却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后来在黄河两岸的几个省风行一时,只有最机警最有能耐的人才能干这项工作。

  少年带领的难民群从此安全了,很多次奇迹般地钻过战争暴雨的雨点,凭着他那门怪异的新艺术,出乎意料地七拐八拐,九死一生地逃脱劫难。随着这种新职业的产生,难民群中出现了权威和领袖,出现了分工,成为有严密组织的机构,后来因为有些土匪绿林也来报名参加,就有了武装。再后来,他们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埋藏着古代千年珍宝的地点,挖出来购买军火,他们此时已经不太像难民,做的也有些过分,竟然乘乱袭击村落,抢掠城镇,于是一切变得更加混乱。

  造成这个结果的少年没想到是这样,尽管受到所有人的崇拜,也不想再继续从业,就辞职不干了。

  他的人见过他怎样和天上的鹞子对话,打听战争的动向;见过他怎样从地里挖出银块儿给大家买粮食;见过他怎样把难民组织成纪律严明的古代骠骑体制,让大家干净利落地来去无踪;见过他怎样发明会走的木牛木马,装载大家的粮食和行李,所以都劝他别走。但是没有用,少年说:你们已经不是难民,是强梁,所以我不是向导了,就辞职走了。后来,内战的结束又推迟了一年,就是因为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这类身份不明的武装,局势变得太复杂,它们来去无踪,见谁打谁。

  夏天,并州城被围困,里面的军队出不来,外面的军队也不打。城里的百姓快饿死了,忍不住就往外跑。一跑出来就被围城的军队赶回去。

  城里的指挥官进退两难,只好准备投降。一天忽然听说,城里有地道,可以通到几十里以外的临县,这件事是街上一个要饭的十来岁的小孩儿说的,就找来小孩儿问话。小孩看了一会儿军用地图,回忆起,很久以前这座城在东边五里之外,叫别的名字,那个地道是汉代屯兵用的,能放进很多人,可以潜行出来从后面袭击进犯的匈奴。地道很长,出口在包围圈的外边。按照那小孩儿脑子里的地图,城市东移以后,地道口已经不在城市的中央,现在应该在城西门一带。

  围城的军队围了两个月,奇怪怎么还没动静,就赶紧动手,可是晚了,城里已经没人了。

  独臂吴参加了反对自己建立的政权的战争,在中原战役中指挥对敌方的包围。那天中午他坐在指挥所的折叠椅子上,一边吃午饭一边看书,外面进来一个参谋报告:并州被围敌军凭空消失,罪魁祸首抓到了。

  旁边的参谋长情绪激动,说:“毙了吧。”

  罪犯已经押进帐篷,是个小要饭的。独臂吴冲参谋长摇摇手,问犯人话:

  “叫什么名字?”

  “刘立业。”

  “几岁了?”

  “不知道,可能十六。”

  参谋长气得要掏手枪,被独臂吴止住,接着问话。

  “你还有对抗情绪?”

  刘立业没听懂,就没说话。

  “你帮助敌人,就是对抗,知道吗?”

  刘立业还是不明白,就问独臂吴:“他们又不是日本,怎么是敌人?”他只跟日本军队有仇,和别人没仇,所以不明白。

  独臂吴在椅子上向后仰着问话,椅子的前腿离开地面,闻听这话,差点背仰过去摔在地上,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事情太复杂,跟小孩子没法解释。

  听这孩子的口音,是南方人,他跑这里干什么来了?又想到,全国战火连天,到处饥荒,从南方来,千山万水,要穿越高山大河和战场,他怎么还活着?真是奇迹,很好奇。他仔细地打量刘立业,不再问话。

  这孩子身上的衣服是两层破棉布片,用一条绳子系在腰上,所以没掉下来,鞋是和尚穿的芒鞋,也用绳子绑住已经分离的鞋底,可以想象他走了多少路。头发直着,好像被感觉不到的风吹得竖立起来,眼睛里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少年的脸,皮肤紧绷在颧骨上,有饱经风雨的沧桑。这孩子不爱说话,沉默中是桀骜不驯的固执,是经历过磨难之后才有的野性,一声不吭地看着自己,眼神像个被抓到的野兽盯着人看,也在琢磨自己的底细。在军中,没人敢这样肆无忌惮地看自己。

  刘立业见独臂吴不再问话,就不再管他,看见木箱子上有一听吃剩了一半的牛肉罐头,就盯着看。

  独臂吴觉得好笑,这破小孩儿倒是知道什么最重要,就问他:“你识字吗?”

  “识”。

  “会看书吗?”

  “会。”

  独臂吴拿起一本书对刘立业说:“你要是能念一段这本书,就可以吃饭。”

  刘立业接过书看了看封面,不懂,是《国家与革命》。

  打开来翻动书页,他不是读,像是捋扑克牌,从头捋了一遍,低头往里瞧,皱起了眉头,他认识字,但是不认识标点符号是什么,以前看的都是古书,没标点符号。他也管不了太多,有饭吃怎样都行,就合上书,垂下手,开始告诉他们书里说的都是什么字。

  他从书里第一个字往下说,一字不差,滔滔不绝,实际上是在背书,因为省略了标点符号,一口气只往下说字,所以奔腾流畅,无休无止,却没有意群,没有意义,成了不间断的梦呓,像一条汹涌澎拜的大河在奔流。他毫无意义的背诵像是庙里念经的吟诵,连绵不断,没有停顿,无休无止,浩浩荡荡。这背诵的洪流是魔法,当时帐篷里的人谁也动不了,不会想,不会发出声音,没法阻止他,看得出来,这孩子不知道他正在说什么,但是谁都相信,他能不停地这样说下去,一字不错,一直说到最后一个字,包括出版社和印行年月。

  看着他背书的样子,大家发生了幻觉,觉得冥冥中,在另一个世界里,有什么人在借用这个孩子对他们发号施令,用的是一种谁也听不懂的语言,不许插嘴,不许违抗,不许呼吸。那声音的河流,在空气中正在积累沉重的压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激越,越来越压得人喘不过气,激烈地冲刷他们的头脑,搜刮走了脑子里的一切,把什么都卷得一干二净,把他们引入一个可怕的,美丽的,绝对的,什么都没有的境界。

  帐篷里的人惊得有点儿发懵,幸亏独臂吴意志坚强,他还能动弹,慢慢站起身来,悄悄走过去,勇敢地从刘立业手里抽走了那本书,转身赶紧跑了回来,手里的书一没,像拔了电源线,小孩儿知道可以不说了,看上去,却像那书和那孩子是通着电的。

  见众人不言语,都看着他,刘立业就问刘立业:“能吃了吗?”

  帐篷里的人同时一致点头,还是说不出话。

  大家看着刘立业用手指头掏罐头肉吃,不知道应该想什么。过了好半天,独臂吴心神稍缓,转头问参谋长:“还毙不毙?”参谋长连连摇头,就是出不了声。

  刘立业吃完肉,抹抹嘴,问独臂吴:“那书里说的是什么呀?”

  于是帐篷里面哄堂大笑。

  那天晚上大河上下,在独臂吴全军传开了:“总司令今天会笑啦!”

  这消息在黄河南北的部队里议论了好几天。

  刘立业在中原大地上是一个传奇,他遇到的独臂吴是另一个传奇,所以后来又有了别的传奇。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最后的神话民族 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