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时间过去。
伏波岭一带,别的地方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而西南方向开垦出来的田地上,也已经开始了播种的任务。
所有粮种都是刘协提前准备好的,早就放在了驻军大营的粮草库里。
这会儿既然开始播种了,当然也得亲自跑到田间地头上进行指导。
随之而来的,除了刘青之外,还多了蹇硕和张辽。
但不管是谁,除了刘协,自然再没有人识得这些种粮究竟是什么农作物,就连那些特意从食邑农户里请来的老农,都对此一无所知。
蹇硕一只手捏着一粒棉籽,一只手托着一把红薯种子,同样是一脸茫然。
“先生,这玩意儿咱都没见过啊,真的能种出粮食来吗?”
刘协呵呵一笑,“别说这个了,就是麦、黍、菽等作物的种子,你又熟悉多少?”
蹇硕老脸一红,“我这不是替他们问一下嘛,谁让咱心直口快一些呢。”
刘协也没有难为他的意思。
只是随口科普,“种出来粮食肯定是没问题的,就是产量大小还暂时说不准,所以,这次就当是小范围试验了,只要能摸索积累下来一些经验,那就是一件大好事儿,等到来年,才算是真正大规模种植的开端。”
虽然他提供的粮种都是经过处理的,但不得不说,在时间上,大豆(菽)、玉米、红薯还好说,唯独棉花,就的确是有些晚了。
但是,他却必须试种一次,也不需要多大的地块,一两亩地就完全足够了。
到时候棉花能采集到多少,同样是次要的,重点还在于能收集到更多的种子,然后借此让人们认识到这种作物的种植价值,这个才是关键。
其它的,则只需要平均分配亩数种植就可以了。
站在旁边的一个老汉这时才敢发言,“草民虽然也不认识先生提到的玉米、红薯和棉花,却也明白先生话里所提及的道理,肯定会随时做好观察记录的。”
这老汉姓程名度,表字守衡,是刘协专门从食邑里请过来的帮手。
此人读过书,祖上还有人曾在县里担任过主官,目前也是乡老之一,最重要就是熟知农事。
乡老不是一般的官吏,但也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算是民间代表承担地方政府职务的一类人,待遇倒是和吏差不多。
汉代的基层组织有乡、亭之说,《汉书·百官公卿表七上》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由此可见,三老虽然不是吏,但却是乡里等同于乡长的特殊存在。
当然了,刘协看上的可不是他的身份,而是对于他在农田管理上展现出来的能力。
所以,程度熟悉小麦和大豆的种子,但也的确不认识刘协拿出来的其它农作物种子,更谈不上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田间管理。
但倒是挺认同刘协的观点,认为可以一边种植,一边记录,然后从中摸索出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种植经验。
哪怕刘协还是个稚嫩童子,只要说的有道理,他也不会去小看。
刘协很欣赏这样脚踏实地的扎实作风。
所以,也绝对不吝啬于手把手的进行教导,“玉米这种作物倒是好说,和麦、菽的种植方法属于大同小异,但另外的棉花和红薯,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棉花其实不是一种可以食用的粮食作物,而是一种经济作物……
“呃,你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桑农培育出来的蚕茧,可以此纺织成布匹,或者直接代替鸭绒、羊绒、柳絮、芦花等填充物,作为御寒之物。”
汉代的时候,可没有被子、棉衣什么的。
冬天御寒的铺盖和衣服,用的都是毛皮或者羊绒、蚕丝、柳絮、稻草什么的作为填充物去抵御寒冷。
宋朝以后,棉花得以大范围的普及,才有了棉衣、棉被的说法。
所以单以保暖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有些期待了。
程度虽然想象不出来,究竟是何种神物,才能具备这样的效用,但是这并不能让他对刘协之言有所怀疑。
这是这段时间以来,刘协用无数的小知识,一点点在他心里树立起来的信任。
但是这样的信任,也让他下意识脱口而出一句反问,“此物竟有如此神奇?”
刘协淡然一笑,“眼见为实,咱们到时候,自然而然也就能看个真切了,所以,在日常田间管理上,还是要尽心啊。”
程度躬身抱拳,“定不负先生所托,草民必尽心尽力。”
刘协继续颔首而笑,“至于这个红薯,就更不一般了,它属于根茎类作物,果实是长在地里的。
“当然了,这个不重要,重点在于它较强的适应性,也就是说,相较于麦、黍之类的农作物,它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那么依赖于年景好坏的。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它的产量,也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番话一出,果然大家都被惊到了。
吃不饱饭,是自古以来上到朝堂,下到普通百姓最困扰的难题,所以,粮食的产量才会如此受人关注。
张辽反应最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那究竟有多高?”
刘协笑得有些意味深长,“还是那句话,口说无凭,不如到时候大家一起见证喽。”
众人差点儿齐齐冲他翻个白眼。
这不是吊人胃口嘛,而且一吊就是小半年的时间,也是没谁了。
刘协倒是没有一点儿的不好意思,开始指挥着众人该怎么去播种。
他提供的这批种子,是早就处理好了的,倒是不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否则,单只是让红薯种子发芽这一点,就够他忙活的了。
因为红薯种子的外边,是一层又硬又厚的硬壳,直接种植肯定不现实。
所以,后世人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红薯块催芽,然后选择红薯藤进行扦插,而不是用红薯种子。
当然了,处理后的种子就不一样了。
它是用硫酸浸泡过后,再经反复清洗,然后用刀具破开了外壳等一系列的处理工序,完全可以直接拿来播种的。
只需要在前期管理上,注意一下灌溉和施肥,等下一季,就可以完全用整块的红薯,来代替种子进行繁殖了。
刘协对此并非事无巨细的全部了解,但大致的种植方法,还是知道一些的,并不妨碍在这大汉年间,冒充一下农学专家。
而事实上,历史上的玉米和花生、红薯真正传入国内,还需要等到明朝时期,棉花虽然在秦汉时期就传入边疆地区,但出现在中原大地上的时间,同样是在宋朝。
他现在忽然把这个过程提前到了汉末,完全是意义非凡,历史价值简直无可估量。
可以说,于国于民,都算是功德无量的存在。
所以,真要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玉米、红薯和棉花,就是那一个个的火种。
只要在伏波岭点燃了,未来甚至不需要大力推广,就能风助火势,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这就是大势。
是灾荒不断,战火不止的大背景下,人类对于最基本诉求上的追逐和渴望。
那就是活下去,然后填饱肚子。
而刘协发起的这个屯田制度,就是这个美好前景的最初源头。
只要等到收获季的到来,让周边的人们看到这几种农作物的产量和价值,那就能轻而易举的,顺势在他的万户食邑中,甚至是整个平县里,覆盖在这种有效传播范围之内。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很好操作了。
大势不可挡,也没人可以做到逆天而行。
到时候,他就能顺势利导,站在背后借势发力,进而纵横捭阖,影响天下大局……
时间,就在这样的日常中一天天过去。
刘协没能等来意料中的“被暗袭”,也没有再听到洛阳城里,出现什么新的变故和征兆。
说心里话,这和他想象中的有些出入,但是却并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
他最大的精力,还是放在伏波岭这边的发展上。
看着眼前一天一个样子的变化,那种成就感是很让人陶醉的。
这是他亲自画下的蓝图,也是他想要看到的那个心目中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