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清真葬礼大不同

+A -A

  晚上母亲说熬鱼汤,我便叫了爷爷一起来吃。

   饭后正说闲话时,就听到:“大锅(哥)大咬(嫂)在家不?”边喊边推门进来一个人。

   原来是王家楼子西楼的回民“王舌头”王点大叔。

   他说话咬舌子,人们都爱笑话他。但是一贯和善的父母却不笑话人,父母很热情地说:“是王点兄弟,进屋说话。”

   他叫着“2福(叔)”说明来意。

   原来下午他2爸爸(叔)去世了,他自己爹娘活得好好的,一大家子从没经历过老人去世的事,便专门派他来找爷爷打听事。

   因为爷爷为去世村民穿衣服多,他来打听下汉族人去世的一些规矩。

   爷爷微微一笑说:“点侄,咱们回汉不同教,规矩大不同啊。从哪说起呢?”

   他说那就从人倒头来说吧。

   于是,爷爷用了半个多小时从“人倒头穿寿衣、招呼亲属到场、找大掌柜、安排死者挺尸、点灯烧纸供倒头饭、买布缝孝衣、找先生选墓打穴、安排火化入殓、出殡、下葬”全套流程和注意事项大体说了一遍,王点边听边在纸烟盒上时不时记一下。

   完事,他对爷爷再三表示谢意,并说记住了关键习俗。

   爷爷问他:“点侄,可否说说咱们清真教门的大致流程细节,我们也跟着学习学习。”

   我赶紧给大家冲茶倒上水。

   “王舌头”喝了一口茶,说起来我们并不熟悉的清真葬礼习俗。

   他说,回族深受伊斯兰信仰和文化的影响,丧葬简易,一律土葬。流程一般主要包括:清水洗、白布包、土里埋、阿訇祷4大部分。

   回族人去世叫“口唤”或“归真”(意思是应**召唤而去或回归**之意),全程不过度悲痛、不大哭,只行“下礼”(单腿后侧曲身点头,与汉族叩首礼截然不同)。

   同时,他们将即将停止呼吸直至去世的人,头北脚南面朝西放在那,由懂《古兰经》和《圣训》的教长(大体同汉族的族长相似)对着去世的人,回忆死者生前的一生功过,俗称“讨白”或“悔罪”。

   回族对于去世之人称“亡人”,忌讳称“死”。

   回族民众信奉“速葬”(去世当天或次日埋),不火葬,不烧纸,不信风水,不摆宴席,不放鞭炮,不捧“亡人”遗像,不雇吹鼓手,一切从简。

   回教民众特讲究卫生,对“亡人”需要彻底“净身”。净身时一般由3人负责,戴手套,1人灌水,1人帮助冲身体,1人双手轻轻洗涤。手套每人2副,洗上身用一副,下身用一副。

   给亡人净身时的“浴礼”特意讲究男女有别,即“男洗男、女洗女”。

   “浴礼”具体程序是:3人先洗手大净(清洗中途不许如厕)后,用白布蘸着温开水先清洗“亡人”的口鼻、净面、洗头,然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汉族规矩先左后右)洗遍全身,并用白布擦净。

   洗下身时一般都要注意遮住羞体(肚脐至膝盖以上部位不外露),给亡人净身时,除了洗涤的3人,其他人等一律在外。

   净身后,按照习俗规定,用白布层层包裹,裹上小被单,再裹上大单俗称“克番”(尸衣)。对于白布的长短,回族有个形象说法是:“无论多穷与多富,都用3丈6尺白布。”

   最后戴好清真冠,再将头、腰、足3个部位用白布带子扎紧。

   一些很讲究的家庭,还要在白“克番”上撒一些香料、樟脑等,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同时也是对亡者的一种怀念之情。

   随后,把从“清真寺”里请来的阿訇(伊斯兰教祷告、授经之人),来念诵《古兰经》并举行“转费达”(人员围着圈转古兰经赎罪)仪式后,将亡人放在塔木匣上,由6或8名亲属抬匣至墓地安葬。

   回民反对雇人抬灵,一般由自家亲属担任。

   我后来看到大清咸丰时期清真宗教著名学者蓝熙所著《天方正学》一文说:“清真殡葬,不需棺椁,以身归土,清净也。”

   而被誉为“穆圣”的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言“安拉最喜欢白色布”,故清真教民至今一直保留着“生者白衣白帽,去世后用白布做‘克番’”的习俗。

   末了,“王舌头”说:“我们请的清真寺阿訇太忙,说是明下午2点才到,然后就祷告做仪式,小乐侄子到时去领烧饼吃。”

   “好来王叔,记下了。”我点头回应。

   又喝茶交流了一番,王点赶紧回去忙活去了。

   我记住了一个事:明天下午2点去现场领烧饼。

   因为当地回教办丧事不兴宴席,所以每人发几个烧饼替代午饭。在阿訇念经祷告时,给排队围观的人们发一个烧饼算作答谢。

   送走了王点叔,我看到3哥红着脸回了家。

   一问,他说村里请他吃饭去了,乡干部安排他明天上午去乡民政,给验兵过关的全乡青年30多人集中培训,他已托结巴哥上工时替我们3人请假。

   说着话,村里大喇叭下了通知,大意是明天7点,我3人坐拖拉机去参加乡里集训。

   果然,我们次日上午到了乡民政办报到后,见到了“小分头”唐主任,他把我们都带到乡机关大操场上席地坐好。

   花千城微笑着说:“坏乐,这不是老寿星祖奶追悼会上发言的那个干部吗?”

   我点头说是,认真听“小分头”讲话。

   唐主任很精神地发表讲话:“全乡适龄青年们,大家好!今天全乡组织先期集训,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你们中间一部分即将参军青年提前熟悉军营,迈好参军第一步。下面欢迎我乡花刘村部队退伍战士、‘三等功’荣立者、训练标兵刘繁荣同志来传授部队经验,大家欢迎!”

   “哗哗哗”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我不由得感叹这些青年真操蛋,都参加集训快去部队了,连鼓掌都不热情。

   后来得知,全乡参军的就我们5个人。

   我3哥今天特意穿了一身洗得发白的87式旧军装,却戴了一顶65式红帽徽的旧军帽(军装混穿,他做事风格就是另类),显得不伦不类地敬个礼,但是他动作潇洒姿势好看,大家不懂军装混穿的事,都“嗷嗷”叫着欢呼鼓掌,很是调动情绪。

   我一看唐主任面带微笑,就知道他对对我3哥的表现很满意。

   我3哥学着唐主任的口气很认真地说:“全乡适龄青年们,大家好!我是花刘村退伍军人刘繁荣,受乡领导唐主任-委-托-,”

   唐主任顿时眉开眼笑,他显然对“乡领导”这3字很受用、很喜欢,不住地点头、微笑。

   他介绍我3哥时用的是“退伍战士”,我哥自我介绍时用的是“退伍军人”。这2个词有差别没?有,差别大着呐!

   因为退伍军人包括退伍志愿兵、义务兵、甚至个别退伍军官。这是我部队提干后才会区分的,但是我3哥明显懂得。

   所以他称呼自己是“退伍军人”,而不称呼“退伍战士”,由此可见我3哥刘繁荣的虚荣心多么强。

   拉完长腔,他转入正题时显得很庄重,“我今天给大家传授一些部队工作经验和注意事项。一是教打背包技巧,二是注意事项。在传授经验技巧之前,我给大家表演一些部队功夫来助兴!”

   接着,他说,“第一个表演项目捕俘拳展示,先是慢动作表演,格斗准备,开-始!”

   “哈!上挡冲拳,哈!削臂绊腿,哈!上架弹踢,哈!下砸上挑,哈!……”

   3哥16个动作招招带风,动作连贯有力,我们掌声“呱唧呱唧”变得热烈起来,唐主任也鼓掌称赞他。

   随后,他将连贯动作一气呵成,16套动作非常潇洒,刚劲有力,我们都看直了眼。

   我这会才明白,我表演的“长拳”在他这个正规军人眼里显得是多么得苍白无力和可笑。

   因为我属于机械式,是表演型的;他灵巧沉稳,属于实战型的。一对比,高下立判,这就是差距!

   随后,他前俯后倒侧踹表演完,一个潇洒的“鲤鱼打挺”起身站稳,就听马王野直接大喊“好看,好看!”

   其他人则是零零散散地喊好、鼓掌,我们的情绪都被他彻底带动起来。

   他这才不慌不忙地拿着一床提前备好的旧军被和背包带,就“3横压2竖”的具体动作仔细讲解了十几分钟,看得我们摩拳擦掌,不由得跃跃欲试。

   唐主任很高兴地说:“繁荣,让每个人都跟着练一遍。”我3哥点头称是,并对他敬礼!

   乐得唐主任嘴巴咧到了腮帮子上。

   接下来,他指导着我们每个人打了一遍背包,轮到花千城时,他满脸通红,也不知是冷还是兴奋,总之很高兴。

   轮到我时,其他人都一遍成功,就我打了2遍。

   3哥假装黑脸地说:“看看你打的背包,松松垮垮像面包!”

   那些小子顿时哈哈大笑,臊得我满脸发热。

   我知道他是为我好!就很认真结结实实地又打了一遍,他这才拍了拍我肩膀说:“这次嘛,马马虎虎。”

   连个表扬都不给,我不由对他很失望。

   其实他是在言传身教地帮我开迈了军营第一步,我当时不知道而已。因为入营第一课就是在新兵营打背包。

   随后,他就步入军营讲解了很多部队规矩,大家听得很认真、很新鲜,很投入,一个半小时无一人去蹲茅厕。

   3哥这次当教官很成功,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唐主任是我堂叔伯2嫂的亲叔,他能去乡里当培训“教官”大露脸,与我3叔和这位亲戚叔的帮助大为有关。

   不然全乡有那么多优秀退伍军人,为啥选他呢?这为他以后不断被评为“优秀退伍军人”、当选花刘村“村长”(村委会主任)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后话。

   培训很快完事,回家吃了午饭,我和花千城急忙去了王家楼子西楼回民那去看清真丧事,每人还领了1个大烧饼。

   我还注意到一个葬礼细节:王点他“2爸爸”被埋葬在一个南北长约2米、宽和深各1米多的长方形土坑里,这与汉族的“圆形”坟头也是大不一样的。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阴阳圈:走进走出 第38章 清真葬礼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