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宋子墨和徐志良又赶往外科大楼的创伤骨科。
外科医生习惯了做事雷厉风行,杨平赶到创伤骨科医生办公室时,好几位主任已经坐在电脑旁调阅病历资料研究。
几个年轻医生帮忙给来会诊的主任端茶倒水。
张教授和谭主任正在私下讨论这个病例,看到杨平过来,两人立刻对杨平打招呼。
综合外科可是三博解决外科疑难杂症的主力军,今天杨平带着两位大将列席会议,谭主任颇为感动。
其实就是大家顺路而已,三人刚好看完肖国强,顺便一道过来瞧瞧,究竟什么奇怪的病例,莫名其妙地出现四肢坏死。
“有几位主任刚忙完,正在赶过来,还等十多分钟,你先去看看病人吧。”张教授抬腕看看老上海牌机械表。
“你们聊,我先看看病历,再去看看病人。”杨平带着两位助手坐下来,规培生帮忙调出电子病历。
会诊必须提前预习病历,再到床边进行问病史和查体,这是基本规矩。
没有看临床看病人,只凭病历资料隔空下诊断给意见的医生也有,但还是比较少。
临床医生,其中临床的意思就是站在床边接触病人。
杨平浏览病历,掌握基本病情后,抓取病历中的一些关键词记在脑海中。
四肢不明原因出现糜烂坏死,以右手右髋部最为明显,伴有难以忍受的头痛及全身疼痛,而且经常冒冷汗,既往体健,没有外伤史,最近也没有感染史,没什么明显的诱因,莫名其妙地出现症状,大概就是这样。
这个病例复杂的地方在于,四肢坏死很严重,呈现进行性,但是病因目前没有找到,哪怕一点点线索。
预习病历后,杨平来到病房,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躺在床上,他女朋友陪在旁边,即使隔着口罩,一股组织坏死的恶臭气味扑面而来。
病人的女友坐得远的,估计受不了那股味。
病人住的是单间隔离负压病房,在诊断没有明确前,不得不考虑一些特殊细菌感染,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只能将他放在隔离病房。
右侧下肢明显肿胀,几乎是正常肢体的三倍大,很多地方有水泡,右侧髋部几乎全部坏死,大粗隆骨质外露,因为大粗隆属于骨突部位,非常表浅,皮肤筋膜一旦坏死就容易骨质外露。
右上肢也肿胀,只是没有下肢夸张,右手除了星星点点少部分还有正常颜色,大部分皮肤已经颜色晦暗,呈现无生机的死肉颜色和质感。
左侧肢体比右侧肢体稍微好点,左下肢也有差不多两倍正常肢体大小,几个死灰色的区域显然是坏死区域,左上肢也可以看到散在的坏死区域。
为了让会诊的医生可以看到坏死的部位是什么状况,四肢所有坏死部位是敞开的,两个规培生守在床边,随时协助会诊医生看创面。
杨平询问病史,这个病人是从石坡人民医院转过来的,七天前,不明原因白天有点全身不舒服,右侧髋部和右手有火辣辣的感觉,到了晚上,出现头痛和全身疼痛,不停地冒冷汗,实在忍不住,来到石坡人民医院就诊,急诊科暂时考虑蚊虫叮咬,没有找到其它原因,只能给予镇痛补液等治疗,收到普外科住院治疗。
第二天,病人的四肢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有些地方出现水泡,然后四肢从右侧髋部和右手开始,出现糜烂坏死。
普外科一头雾水,没弄清头绪,既然坏死的部位在四肢,就转往骨科。
这样病人就转到骨科继续治疗,石坡人民医院也组织了会诊,骨科、普外科和急诊科主任想来想去,考虑蚊虫叮咬,石坡是山区,急诊科对蚊虫叮咬和蛇咬伤有丰富经验。
但这个病人与以前他们遇到过的任何蚊虫叮咬不一样。
以前他们也遇到过蚊虫叮咬后出现肢体感染坏死,细菌和毒素入血,最后进icu抢救。
可这个病人先是坏死,是无菌性坏死,最初没有任何感染症状,至于蚊虫叮咬,入院时发现右髋部右手皮肤颜色有改变,但是没有发现叮咬的伤口,拿放大镜也没看到。
骨科的苗主任觉得事情不对劲,但是也搞不清楚情况,此病有点诡异,于是向韩主任求助,韩主任凭借病历资料一时也不能判断这究竟什么情况,但知道病情复杂,这样坏死下去,会并发中毒性休克、急性肾衰等严重并发症,会致命。
为了稳妥起见,韩主任让苗主任派救护车火速将病人送来三博医院,由急诊科收入创伤骨科。
按照三博医院骨科几个病区的划分,创伤骨科不只是收治四肢骨盆骨折的病人,发生在四肢骨盆的感染坏死之类的,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病人,也是收到创伤骨科。
病人来省城后,在创伤骨科呆了三天,病因没有找到,坏死还在继续,为了避免坏死组织毒素入血,引起中毒性休克,谭主任果断提出清创处理,对右手和右下肢要进行部分截肢处理,以此保命。
一个疾病,当矛盾集中到救命的时候,保命是第一位的,其他统统靠边。
但是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进行截肢这种破坏性致残手术,需要医务处组织全院会诊。
杨平看完病人,洗完手,来到医生办公室,各位主任也来得差不多,即使一时来不了的主任,也派已经代理人过来参会。
医务处赵主任此时也带着干事到,大家在医生办公室坐定,投影仪打开,会议开始。
赵主任主持病例讨论,他以几句官方套话开头展开会议,主管医生开始汇报病历。
汇报完病历,各位专家都皱眉,这个病例不仅陌生,有点没头没尾,毫无头绪,一个年轻人没有外伤史,没有感染征兆,突然出现四肢糜烂坏死。
待管床医生汇报完,谭主任补充一些资料,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个病例我最开始考虑坏死性筋膜炎,但是坏死组织的细菌培养不支持,最初石坡人民医院的细菌培养,要么没有培养初细菌,要么培养出来的都是皮肤正常寄生菌,转入我科后,我们取样培养,很多深部取样没有培养出细菌,而且坏死不仅仅局限于皮肤筋膜,而是深入骨质,抽血乳酸水平并不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也没有明显增高,右侧髋部坏死已经深达骨质,大粗隆已经外露,磁共振检查也显示四肢坏死组织涉及皮肤筋膜肌肉全层,有些达到骨质。”
“最近有什么药物服用史没有?有没有考虑严重剥脱性皮炎,有没有痛风史,有没有吃过别嘌醇,要排除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皮肤坏死。”内分泌科主任首先想到别嘌醇引起的过敏反应。
别嘌醇是降尿酸的药,有1.5%的病人会出现过敏反应,其中有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称为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皮肤坏死,这种概率为0.1%-0.4%,即每1000人中会出现1-4人。
这种严重过敏反应可引起皮肤脱落和粘膜损伤,还涉及各种器官,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20%-50%。
所以服用别嘌醇,一定先做hla-b*5801基因检测,如果该基因检测阳性,禁止服用别嘌醇。
别嘌醇过敏是由延迟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也就是说,这种副作用不是在开始用药时出现的,大多发生在连续用药1-2个月后,甚至半年左右。
内分泌科主任碰到过这种病人,所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这个病人的坏死已经朝深层次发展,并不是局限于皮肤,但是疾病总有碰到不典型的时候。
“我刚刚详细问过,病人没有高尿酸或痛风病史,没有服用什么别嘌醇,其他药物也没有服用过。”内分泌科主任自己否定自己的判断。
“病人最近接触过什么化学物质没有?”
普外科方主任边看手里的病历介绍边问。
“问过很多次,连清洁剂都没接触过。”谭主任回答。
“你看,结合石坡人民医院的病历和我们的病历,他的皮肤改变和坏死从右侧髋部和右手开始,说明右手和右髋部是始发部位,从发病顺序很符合有接触史的案例发病逻辑。”
医生诊断疾病,跟警察办案有点类似,靠的是逻辑推理。
“如果考虑血管栓塞,这么广泛的血管栓塞,不可能彩超没发现,d二聚体也不可能这么低,血管彩超和d-二聚体结果不支持这个诊断。”血液科主任发言有点自言自语。
他考虑的血管广泛栓塞,彩超和抽血检查都可以排除。
外伤?蚊虫叮咬?过敏反应?化学毒物接触史?血管栓塞?
外伤可以排除,有过挤压伤不可能患者自己不知道,生死关头,也没必要瞒住。
其他几种情况暂时也可以排除,这样把常见的原因都被排除掉。
病史有没有问题,对疑难杂症来说,真实完整的病史非常重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往往医生很难获得真实完整的病历。
比如病人隐瞒病史,或者因为记忆原因,漏掉一些关键信息。
“病史还可以挖掘挖掘,病史有点简单,我记得以前有个口腔溃疡的病人看急诊,溃疡不停地流血,急诊行简单止血收到口腔科,口腔发现这溃疡不对劲,请我去会诊,我一看,这哪是口腔溃疡,而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尖锐湿疣,可能病人自己用锐器取掉疣体,导致粘膜破损出血,病人死活不承认,说没有,最后病理检查和病原检查都确定是尖锐湿疣,病人才承认自己某些特殊嗜好。”皮肤科的康主任是个女的,是个文静的美女,四十多岁,保养得像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病史这东西,永远又可以挖掘的可能,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病人经常会隐瞒或漏掉。
大家发完言,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
“小杨,你的意见呢?”张教授怎么可能放过综合外科的杨教授,点名让杨平发言。
杨平梳理一下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正好也想说几句。
“整个发病过程有一点很有特殊性,就是发病从右手右髋部开始,而且右手和右髋部最明显,说明致病因素和这两个地方关联最密切,甚至是关联最早的部位,同意康主任的意见,在病史上,我们可以再开拓一下,我们可以将我们考虑的所以可能为中心,列出一张发散图标,照着图表提问,效果会好一点。”杨平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时候对疑难杂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病史,尽可能掌握真实完整的病史,找出具有特征性的东西,再展开思考。
“我同意杨教授的看法,从目前的病史看,最特殊的就是这点,坏死从右手右髋部开始,也以右手右髋部最严重,如果考虑蚊虫叮咬,这两个部位就是叮咬部位,或者叮咬最严重的部位。所以我们的重新问问病人的病史,发病前至少两周,去过哪里,做过什么事,接触什么人和物品,有什么爱好等等。”急诊科熊四海还是倾向蚊虫叮咬。
大家也将注意力靠拢,这么说来,还是考虑接触性因素,右手和右髋部带有一定的线索性。
大家发言很踊跃,很发散,想到什么说什么。
张教授是在座的专家中年龄最大的,经验最丰富,属于吃的盐比别人吃的米多,过的桥比别人走的路多,他带有总结性质地说:
“疾病的产生有一个公式:致命因素+致病条件=疾病,在病因学上,治病因素无非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外因有物理、化学、生物,内因有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精神心理因素等等,我们就一个一个排查。”
遇到疑难杂症,排查思路很有用,不会漏掉罕见病。
排查一般从常见病开始,再将注意力转移到罕见病。
毕竟罕见病非常少,而常见病的罕见症状要比罕见病本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