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朕意欲改革

+A -A

  这满身泥水,被一乡野村夫骂的还不了嘴的老头儿。

   是我爹?

   堂堂的大明朝皇帝陛下,不会耕地怎么了?

   竟然就这样被另一个老头儿不停的无情嘲讽着。

   朱高炽有些看不懂,自家老爷子今天这般行径举动,究竟是哪根筋搭错了地方。

   难道您觉得,您是皇帝陛下,所以耕出来的地,就能长上万斤的粮食?

   那边,挽着裤脚的朱棣,已经是赤着脚从水田里走了出来。

   似乎是因为其浑身的泥水,让这位皇帝陛下显得要比往常平易近人了一些。

   水里路上印着朱棣的大脚印,他向着赶过来的几人招招手:“跟我来。”

   说完,朱棣就要往皇庄里头去。

   那边的田埂上,老汉儿脸上露出急切,赶忙小跑着也上到水里路上,将朱棣的去路拦住。

   朱高炽看得是心惊胆战,若不是他伸出手拦着自己带来的护卫,只怕这些人就要冲上去替皇帝护驾了。

   朱棣皱皱眉看向老汉儿:“今日做不了了,我家弟兄还有我儿子都来了,要进庄子里。”

   老汉儿却是啐了一口,一脸嫌弃道:“这地都被你糟蹋成这样了,你小子就想拍拍屁股走人?”

   大明的皇帝陛下,在自己的臣子和儿子面前,被一介田间地头的庄稼汉给骂了。

   朱棣顿时脸上挂不住。

   可奈何,这老汉儿也是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沉着脸,朱棣回头看了看众人,然后朝着东宫的一众护卫喊道:“你们!你们谁会耕地?”

   护卫们左右看了一下,然后又几人默默的举起了手。

   朱棣点点头,颇为得意的看向还在虎视眈眈拦在自己面前,生怕自己会溜走的老汉,指着后面的护卫们:“我家的崽子们给你把地耕完!”

   老汉哼哼着,慢悠悠的让开路,嘴里却是念叨着:“你小子某要哄骗我老头子,要是因为你耽误了这地,小心老头子告诉太孙!”

   老汉是觉得这些人,大抵也是有些身家的。

   毕竟,庄子上的管事是接待了的。

   但地才是最重要的,且说着,这庄子可是太孙的。

   身家再大,能大的过太孙?

   这也是老汉敢拦路不饶的原因。

   眼看着老汉终于是让开了路,朱棣不甘心的瞪了对方一眼,这才终于是向着庄子走了过去。

   众人走进皇庄,隐隐约约就能听到各处教室里,传来的小先生们的授课声。

   今天大抵是有孩子又惹事了。

   期间传来某个发怒了的小先生,一阵阵的咆哮声。

   而在皇庄后面,更远处的山脚下,一座座的工坊,也传来阵阵属于工业独有的声音。

   这里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

   朱棣也带着众人,也没有往别处去,到了皇庄一旁的大院子里。

   他也不用旁人帮忙,自己走到水井旁,拿起葫芦一切两瓣做成的水瓢,舀了一瓢水放进架在水井上的取水器里,然后很是熟练的快速上下提压着把手。

   一阵呼哧呼哧的声音发出。

   冰凉的井水,就从口子里流了出来。

   井水汇入到前面的一个水泥池里,等快要漫过水池的时候,朱棣这才停下了动作。

   抖抖脚,搬了个凳子放在水池中,朱棣就坐在了水池中间。

   这时候他才向着众人招招手:“自己找地方做,这里不是宫中,没有那么多规矩。凳子在那边的仓房里,自己去拿。”

   说完,朱棣就开始自顾自的清理着身上的泥水。

   这一番动作,却是将在场的众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其中尤以太子爷朱高炽最为震惊。

   老爷子……

   怎么干起这些事情来,这般的熟练?

   甚至,就连凳子放在什么地方,都知道!

   朱高炽的目光,偷偷的盯着正俯首搓脚的老爹,满脸的怪异。

   老爷子该不会经常偷偷溜出宫,到这里来吧?

   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人,也是分外惊讶。

   金纯是三人里在年轻的,搬凳子的事情就落在了他身上。

   没一会儿,他就提着四个凳子回到院子里。

   众人分别坐下。

   夏元吉最先开口,脸上露出笑容,很是和煦的说:“陛下,今日召见臣等出宫,是为何事?”

   总不能是叫咱们这些人过来,去学怎么种田的吧?

   有鉴于刚刚看到的场景,夏元吉不由暗自揣测着。

   等到水池里变成一池浑水之后,朱棣这才慢慢抬起头:“福建那边来消息了,东南倭患已除!”

   听闻此言。

   在场四人,再一次面露震惊。

   这个消息可是被他们刚刚在皇庄外,所看到的皇帝下地耕田,反被老汉斥骂还要震惊。

   困扰大明多年的倭患,就这么没了?

   夏元吉觉得自己心中有一块大石头,突然之间就砸在了地上。

   是砸的他脑袋瓜子嗡嗡的响。

   身为户部尚书,夏元吉这些年不可为不尽心。

   劳心劳力数十年,日复一日,就是为了不让大明这艘巨舰沉底。

   缝缝补补了这些年,让夏元吉可谓是神伤不已。

   尤其是前些年,又是下西洋,又是北征,各地还灾害不断,户部就差将衙门给拆了卖钱度日。

   前几年,但凡是个人见到夏元吉,必定是要远远地躲开。

   不为别的,就怕这位老倌儿找上自己,逼问衙门里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

   甚至有传言,夏元吉这位户部尚书,身上还兼着锦衣卫的差事。

   不是他真的就在锦衣卫里有差事。

   而是他看谁都像贪官,就等着抓住把柄,然后在朝堂之上发起弹劾,坐等抄家收钱。

   而朝廷赋税重地,向来都是东海沿海省份。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经济支柱。

   哪怕是七分山地三分耕地的浙江,也要比西北一代要有钱。甚至,比川蜀云贵加起来都要有钱。

   可这些年,就因为倭寇时不时的上岸劫掠,平添伤亡不说,还严重影响到各地的赋税征收。

   百姓出现伤亡,朝廷就得免税。

   商人因为怕被倭寇盯上,也不敢从事经营。

   对于朝廷来说,因为倭寇而造成的赋税损失,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如今突然听到沿海倭患已除,夏元吉可谓是感慨良多。

   工部尚书宋礼与礼部尚书金纯,则是默默的对视一眼。

   “陛下,这是何时的事情?”宋礼小声的询问着。

   倭患已除,朱棣显得很是高兴:“罗向阳今日送来的消息,六天前幼军卫张天,统帅东海舰队分舰队,剿灭躲藏在海岛之上的倭寇,诛杀意图抢夺舰队战船之叛逆!”

   六天时间!

   消息从海上到福建,至少就要花掉三四日的时间。

   这么说,锦衣卫在福建的人,从拿到消息再送到应天,也就只花了三天时间!

   下面人很是用心啊。

   都知道倭寇对于大明的影响,此次取得全面胜利,一个个都想要早早的将消息送于皇帝知晓。

   “沿海商贾士绅,依旧不可不。”朱高炽消化完倭寇已除的讯息,终于是轻声开口。

   朱棣点点头:“北镇抚司已经派出人手,藏匿身份,前往福建、浙江等地。”

   夏元吉安抚住心情,赶忙开口:“陛下,臣听闻工部如今有数样新式舰船图纸,其中就有新的海运船只图纸。如今倭患不再困扰朝廷,陛下是否可以下旨,建造新式海船,用以沟通南疆等沿海地区,如此也能增补朝廷进项。”

   倭寇一没,夏元吉最先想到的就是,往后海路要比过往好走了。

   加上如今南疆也几乎是要打下了,由海上运输货物,远比走陆路来的便捷快速。

   最主要的,走海路要远比陆路,耗费少得多。

   然而朱棣还没有开口,坐在夏元吉一旁的工部尚书宋礼,就已经将颇为不善的目光投了过来。

   老子工部衙门的墙是纸糊的?宋礼觉得自己就像是秦淮河上没有穿衣服的小娘子一样,家底子全被人给看了个干干净净。

   先是金纯那小子知道火药用于营造的事情,现在又是夏元吉这老货知道新式海船的事情。

   工部统共有多少秘密?现在全被这些人给知道了。

   “既然夏大人这般热衷新式海船,不如往后这事就交给户部去做,我工部必定全力以赴!”宋礼轻飘飘的说着。

   这是讥讽的话。

   哪里有让户部尚书,去管工部造船的道理。

   朱棣出声:“夏维喆,倭患一除,海路通畅无忧,新式海船自然是要造的,你户部备好钱粮就好了!”

   见到皇帝开口替自己说话,宋礼不由的目露感激。

   一想到夏元吉和金纯两人,对工部比自己还要熟悉,宋礼就觉得吃味。

   宋礼当即开口道:“今年朝廷可谓是有好几桩大喜事!其一倭患消除,其二南疆收服,其三东瀛征服。一桩桩的事情,可都是古往今来之帝王未尝有过的事情!”

   这老货是疯了吧!听着宋礼的话,金纯眉头不由一跳。

   按着宋礼这样说,古往今来之帝王都没有做到事情,却被如今眼前这位皇帝陛下做成了,是不是该做些什么表示表示?

   做什么是最好彰显自身功绩的事情?

   封禅!

   就冲着宋礼这番话,金纯就觉得老货是有撩拨皇帝去泰山封禅天地的意思。

   这很不好!

   金纯当即开口:“眼下几样事情,对朝廷大加有利,然而随后却有诸般示意要梳理。单单是教化南疆土著,礼部就派出了小半官吏。后面还有一个东瀛,需要人手去做事。户部要抽调钱粮安抚,工部要营造新征之地。倒是太孙、汉王、赵王他们在外面,指挥我大明千军万马威风赫赫!”

   金纯虽然是借着诉苦,但潜台词却是在告诉皇帝。

   想要封禅是不可能的。单单是封禅前的准备,就是何等浩大的事情,更不要说正式开始之后。

   而且,封禅是不是要以礼部为主,制定各项礼仪行程?

   如今礼部可是没人了,想要封禅是不可能的。

   随着金纯的开口暗示,夏元吉同样是投去一个感激的目光。

   皇帝真要是想封禅,是有理由的。

   但是如今户部刚刚缓过一口气,但还没有完全缓过来。若是要强行封禅的话,户部必定是没有这个能力去做成这件事情的。

   难道还能说,皇帝封禅还能自己掏钱?

   这可是整个天底下头等的大事了,若是朝廷不操办这事,对谁都不是好事。

   朱棣却是淡淡的看了几人一眼。

   当皇帝十六年了,光是闻着味道,他就能看得出这两人是在想些什么。

   而刚刚反应过来的宋礼,则是稍稍的出了一口气,生怕因为自己刚刚一时不假思索的话,导致皇帝真的想要去泰山封禅了。

   “封禅!”朱棣轻轻的吐出了这两个字。

   当即,就让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人,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看着三人的反应,朱棣突然轻笑了一声:“朕想着,便是汉武唐宗也没有打下南疆、征服东瀛吧!”

   皇帝似乎真的想要封禅了!

   完蛋了!

   夏元吉和金纯两人,暗自将带着埋怨的眼神,看向挑出这事的宋礼。

   宋礼也只能是默默的咽了一口口水。

   “如今朝廷稳定,边疆无患,朕想着推行徽州府那一套玩意,不知你们怎么想?”朱棣突然话锋一转,从封禅的事情上,跳到了全面推行改革之事上。

   还没有反应过来的三位老尚书,一时间愣在当场。

   倒是一旁的太子爷,默默的看了自家老爷子一眼。

   到此时,他才算是看清了今天老爷子叫了大家来这里的原因。

   改革是还在东瀛的那个小王八蛋最先折腾出来的。

   来这里,是有肯定那小王八蛋不孝子的意思。

   而只叫了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位朝廷中人。

   其一因为改革必定要触动税赋问题,这是徽州府最根源的变化,所以户部是绕不过去的。

   其二则是如今朝廷几样大的改变,有工部参与。无论是水泥的应用,还是新式海船,甚至是工部从日月堂那边拿走的不知道有多厚的各式图纸。

   改革是推陈出新,是要让天下出现更多新鲜事物的,所以工部也是绕不开。

   其三便是礼部了,大抵是皇帝觉得有宋朝借鉴,所以要拉着礼部来给自己推行改革,做补充说明,也是为了能说服届时必定会出现的反对声音。

   至于吏部、兵部、刑部?

   如今五军都督府轮值内阁,都督们都挂着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兵部现在只负责考功、征召、协调工部将作监等杂事。

   刑部是管着大明律的,司法权上似乎还没有要动的可能。

   至于吏部更是了,不可能一边革新天下,朝廷内部官吏还要改革。

   如此,到时候可不就是朝廷外的人反对了,就是朝廷里的人都要举起反抗的旗帜了。

   说不得,就要再来一场靖难。

   至于说全面推开改革之后,朝廷里会不会有人反对?

   必定是有的,但在钱财利益和官位面前做比较,聪明人都会做出聪明的选择。

   想清楚之后。

   于是,太子爷朱高炽缓缓开口:“若要推行革新,不若一地一地推行。如今倭患已除,无论福建、浙江、江苏都是朝廷赋税重地,可从其中挑选一处,如同当初于徽州府一般。”

   闻声。

   朱棣看向自己的这位长子。

   太子瘦了很多啊!

   看样子,能活不少年了!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天下第一逆贼 第二百四十五章 朕意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