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风口再变

+A -A

  另一边宋朝朝堂上的风口再次转变。

   李纲先被主和派排挤出了朝廷。

   他们撺掇着赵桓将李纲任命为河北河东宣抚使。

   河北河东已经割让给了金人。

   现在是金军的地盘。

   李纲去了任命地不仅没有丝毫权力,反倒会有生命危险。

   他要是不去,就直接治他一个抗旨之罪。

   主和派算盘打得响。

   赵桓刚刚送走了金军,恐惧不再,脑子忽然就清醒了。

   自己在恐惧之中答应将河北河东割让给金国,确实是欠考虑。

   而且河东河北没了,金军下次只要渡河,立刻就能赶到东京城下。

   在满朝主战派和东京军民的请命下。

   他又想着要把河东河北收回来。

   宋军各部陆续返回河东,将金军撤走后留下来的土地再次纳入宋朝治下。

   种师中,姚古等人的大军全部聚集在东京。

   金军久战疲敝,宋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赵桓连忙下旨,命种师中,姚古,还有太原知府张孝纯之子张灏一起去救太原,沿途收复失地。

   如此一来,李纲这个河北河东宣抚使就又有了权力。

   朝廷又派了折家将第七代折彦质作为勾当公事。

   与李纲同救太原。

   一起参与营救的还有驻屯于沁县的解潜部,驻屯于辽州的刘韐部,驻屯于文水的折可求、张思政部,驻屯于南北关的范琼部,计划以兵分数路的优势兵力围歼完颜银术可孤军深入的疲敝之师。

   种师中、姚古和张灏则分兵三路。

   分别从井陉、长治和汾州齐头并进,互为犄角。

   总计十万大军,合力歼灭在太原城下的完颜银术可一万金军。

   各军分别出发就位。

   种师中要过井陉,就得先从齐国治下的真定府借道。

   他率军渡河北上,沿途各州纷纷回归宋朝治下。

   声称先前投降都是迫不得已。

   种师中也没有追究他们的意思。

   相州知府韩治听说相州重归宋朝治下,连忙带着全家再次返回相州。

   而种师中则很快就赶到了真定府南方紧邻的赵州。

   种师中出发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往应天府送去了联络文书。

   要和齐军借道。

   陆阳很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

   毕竟他也是去打金军的,和自己有相同的目标。

   种师中率军到了真定府。

   秦明只派人在远处盯着宋军的动向,一直到他们离开真定为止,并没有露面和对方交谈。

   种师中也乐得如此。

   他打下了井陉县,先以此处为基地。

   存放了大量粮草和物资。

   随后再图谋进军。

   朝堂上,主和派都觉得将李纲派去当河东河北宣抚使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们原本想接着此次机会,把李纲撵出京城,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如果能借刀杀人,让金人把李纲干掉那就更好了。

   谁了想赵桓再次变卦,要派大军去光复两河。

   李纲一下又成了实权人物。

   他们想尽了办法想要皇帝把李纲给贬了。

   而主战派一方也觉得李纲虽然战心坚定,爱国之意热诚。

   但他工作水平确实不行。

   他虽有守卫东京的功劳。

   但说句实话,东京兵马众多,城高墙厚,城内的物资浩渺如烟,只要战心坚定,誓死不降。

   哪怕是头猪也能守住。

   要是让李纲去当河东河北宣抚使,带领大军收复两河,众人却没了信心。

   他这个文人说不定会把大军给带进沟里。

   这种大型战事,还是得找个厉害的大将为好。

   主战派自然是力挺种师道。

   但种师道刚刚因为勾结梁山的嫌疑被赵桓幽禁。

   众人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御史中丞许翰直接进宫找到了赵桓。

   “陛下,种师道乃西军名将,陕西军士皆服其威名。

   若是弃之不用,实在是可惜。”

   赵桓道:“种师道老糊涂了,竟然暗中和梁山贼寇有勾结,差点坏了议和大事。”

   许翰继续追问。

   “陛下说种少保和梁山有所勾结,不知可有证据?”

   赵桓沉默了:“没有,不过此事只有可能是他给梁山贼寇通报消息,让他们假装渔民前来送船。”

   “那种师道可曾承认?”

   “不曾。”

   许翰瞪眼道:“陛下,你一无真凭实据,二无当事人供词。

   听信那帮小人谗言,就轻而易举的将国之栋梁撤职夺权。

   这可是取祸之道。”

   赵桓眉头紧皱,许翰这几句话虽然在理,但却很不合他的心意。

   “就算如此,种师道依旧有不察之罪。

   他今年已经七旬有六,神智模糊,哪里还经得起鞍马劳顿。

   朕看就算了吧。”

   许翰依旧不放弃:“始皇认为王翦老而不用,信用李信,最终兵败于楚国;汉宣帝任用老将赵充国,最终取得金城之战的成功。

   赵王用赵括而兵败长平。

   如今李纲亦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从来没有指挥大规模部队与敌决战的经验。

   陛下如此行为不是要步赵国后尘吗?

   从吕望以来,任用老将取得功业的,不止一两个人。

   从古鉴今,种师道虽然年老,可以任用。

   金人此次行动,关系到我方存亡,现在如果重创金兵,使之失利而逃,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

   否则,将来再想行动,一定有不可救应之忧。

   臣请陛下立刻起用老种抗击金兵。”

   赵桓被许翰说的烦了,于是便道:“这样吧,朕让你见见种师道,你去找他问问,对于现在的战况有什么看法。”

   许翰谢恩,再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种师道暂住的偏房之中。

   老种正在房中饮茶焚香。

   日子看起来过的还算自在。

   赵桓虽然幽禁了种师道,最少还没有对他下手的意思。

   许翰到了门前,先敲了敲门框。

   种师道往外看去,见来人竟然是个文官。

   “你是?御史中丞许大人?”

   许翰道:“种少保还记得我,这倒是下官的荣幸了。”

   种师道笑道:“在这呆的时间长了,闲着没事,就喜欢瞎琢磨。

   有时候也会想想朝中各位大人。

   许大人快请坐吧,正好老夫刚煮好了一壶茶。

   你也喝点润润口。”

   许翰落座,接过茶碗,道了声谢。

   “种少保,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来找您,实在是有要事想问。”

   “许大人有话尽管问吧。”

   许翰将朝廷准备收复河东,救援太原的事情告诉了种师道。

   老种沉吟片刻。

   “既然我军有敌人十倍兵力。那此战便是轻而易举。

   只要步步推进,把住各处要道。

   阻绝敌人往其他地区逃窜的可能。

   稳步蚕食其占领的土地。

   最后将他们围困在太原城下,一举歼灭便是。”

   许翰深以为然。

   他连忙去找赵桓,说种师道头脑清晰,还可为帅。

   赵桓在主战派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恢复了种师道的官职。

   不过却并没有还他的兵权。

   赵桓让种师道屯驻滑州,而没有给他一兵一卒,只是换了个地方软禁罢了。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水浒真说 第七百八十七章 风口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