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换个皇上

+A -A

  朝堂众臣都是琢磨皇帝心思几十年的老手,一看他脸上的表情就知道今天还不是童贯的死期。

   张克公并不甘心,他连忙出列道:“陛下,童贯身为宣抚使,却引金兵入境,姑息放纵,以致金军反目,随后又弃城而逃,造成河东困局。

   其罪大矣,不可不除!

   请陛下圣断,切勿迟疑,免得寒了前线将士与天下百姓之心。”

   赵佶若是能杀伐果断,力除奸臣,大宋也不至于变成今天这样。

   宋军拉跨,朝堂混乱就是他上位这几十年的事。

   让他一瞬之间做出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等他认识到错误,想要悔改的那一刻,一切就都晚了。

   王黻也看出来了赵佶对于童贯有些下不去手。

   便出言奏道:“陛下,童贯弃城而逃,确实罪大恶极。

   按律理当重处。”

   张克公看了一眼王黻,他可没有觉得王黻会帮自己说话。

   这明显是欲扬先抑,转折应该马山就到。

   果不其然,王黻随后又道:“但是童贯也为大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攻西夏,平方腊,灭辽国。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泼天大功。

   还请陛下念在童贯曾经功劳的份上,免他一死。

   依臣之意,不如将其免官去爵,贬为平民,终生思过,没有陛下圣旨,不得踏出家门半步。

   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绝对不行!这也太便宜他了。他的所作所为,千刀万剐,死不足惜。

   哪有这么轻易就算了!”

   赵佶听了王黻的方案,明显有些意动,只是还不好直接下旨。

   他又假模假样的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朝堂众官都是见风使舵的高手。

   刚才观察了一番,立马就决定顺着皇帝的意思说。

   “臣等以为,王丞相所言甚是。”

   赵佶叹道:“张爱卿,众臣都以为王卿的方案好,我看还是不要违逆众意了。”

   张克公还想说什么,赵佶却不给他机会。

   当时便宣布退朝。

   圣旨随后下达。

   童贯再次保住了狗命。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过了两日,赵佶的气消了。

   王黻又向赵佶进言:“陛下,童贯这几日每天在府中静思,只觉得对不起陛下。

   特写了一封书信,请陛下看看吧。”

   赵佶接过信来,本欲直接撕掉。

   但又忍不住心中好奇,于是将其打开。

   童贯熟悉赵佶的心理,他在心中时刻回忆当初伺候赵佶的日子。

   勾起了赵佶对他的情谊。

   “哎,童贯还是忠臣,只是犯下了大错。”

   王黻劝道:“陛下,说是大错,却也没有什么后果。

   河东还有太原城,出不了大事的。”

   赵佶这么一想,就觉得自己对童贯的处罚确实是重了些。

   于是便再次下旨,让童贯可以自由出入,不必再思过了。

   这就是一个信号。

   童贯东山再起的信号。

   赵佶原本还觉得天下仍旧太平,大宋已久稳固。

   但今天送来的战报却狠狠的打了他的脸。

   金军六万余人出现在井陉县,数日之内已经连续攻下赵、磁、邢、洺四州。

   相州被围,知府韩治发信求援,十万火急。

   金军势如破竹的进攻速度可吓坏了朝堂诸公,连赵佶都想躲到桌子底下去。

   再照这种打法,要不了几天,金军就会兵临开封城下。

   当初齐军声势最盛的时候,也只是攻下了应天府就没有了进一步的动作。

   赵佶虽然生气,却不至于害怕,因为他知道梁山并没有攻击东京的打算。

   如今金军摆明了架势是直奔开封城而来。

   赵佶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惶恐。

   不仅是赵佶如此,朝堂之上也立刻分为了两个派系,一方主和,一方主战。

   主和派势力强大,有赵佶的亲信王黻,李彦等人。

   还有宰相李邦彦,张邦昌。。

   而主战派的人就十分稀少。

   只有张克公这个兵部侍郎,加上宿元景和陈宗善等几个没有实权的空头太尉,再往下数全都是五六品小官,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尤其是宿元景几人都被几大奸臣排挤,现在毫无话语权可言。

   只有张克公能领头出来为主战派说话。

   “启奏陛下,我大宋带甲百万,良将千员。

   幅员辽阔,万众一心。

   岂是区区金贼能相提并论的。

   请陛下立刻调拨兵马进京,开往河北,凭女真人六万人马,无论如何也不是大宋的对手。”

   这些话是不错,但赵佶就是听不进去。

   李邦彦连忙道:“陛下,我大宋和大金本是盟友,根本没有必要刀剑相向。

   这其中定是有所误会,我看不如派人调查一番,看看金人有什么要求。

   若能劝其罢兵休战,也能免得劳民伤财,空费物力。”

   赵佶闻言连连点头:“李爱卿说的是。传朕旨意,马上派人调查金军为何南下,再看看金军有什么要求,他们才肯退兵。”

   张克公握紧了拳头,恨不得给李邦彦这个投降派来一拳,两边还没开始打就想着怎么求和,这仗还怎么打?

   但是经过上次朝堂斗殴之后,他好不容易才恢复了上殿议事的资格,这次要是动了手,朝堂之上就是这帮投降派的天下了。

   张克公暂且忍住了脾气,静静等到下朝的那一刻,他立刻约上了宿元景等几人,到他的府邸里商量事情。

   几人刚刚来到府中书房。

   张克公命下人全部退出后院。

   众人刚打算议事,却又一个下人来报:“大人,外面有一个人,自称是太常寺少卿,想要面见大人,说有要事相商。”

   “太常寺少卿!”张克公抚着胡须思考着此人前来的意义。

   太常寺主管祭祀,太常寺少卿是所有少卿之首,正四品上官职。

   此人也有资格上朝,只是他的地位,只能站在文官队列的最末尾。

   而且他也很少发言,跟张克公更说不上有交集。

   张克公能想到的一种可能,那就是此人也是主战派。

   找自己是来商量对策的。

   他并没有嫌弃太常寺没有政权军权。

   现在主战派人少,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快快请他进来。”

   下人闻言,立刻到门前,领着太常寺少卿进到书房。

   那人刚一进来便拜道:“李纲见过张侍郎及诸位大人。”

   张克公也不跟他废话:“李少卿快请坐,你说有要事相商,可是为了战和之策?”

   李纲躬身坐下,随后道:“正是,李纲有法,可令主战派获得优势,最少有机会能跟那帮投降派分庭抗礼。”

   众人闻言,急忙问问道:“是什么办法?如果有用,你就是大宋朝最大的功臣。”

   “几位容禀,现今朝堂之上,看似分为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其实不然。

   除了两派之外,还有一派,便是中间派。

   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支持陛下的想法。

   换句话说,皇上主和他们便主和,皇上主战,他们便主站。

   而这些人却是最多的。

   主和主战两派加起来都不一定有他们人多。”

   众人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但你方才也说了,他们只是支持皇上的意思。

   如今皇上一心求和,你又该怎么把他们拉过来呢?”

   李纲说到此处,却不再往下讲,反倒打开门去,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确保这周围没人能够听见。

   众人问道:“李少卿也太小心了。”

   李纲却道:“我接下来要说的话,犯的是杀头大罪。

   不得不谨慎。”

   “你要说的到底是什么?”

   “诸位,咱们改变不了皇上的心意,却可以换一个皇上。”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水浒真说 第七百四十八章 换个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