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您进入防盗的世界,我深表遗憾。您可以选择
→关闭本页,待12月18日(星期日)晚上啥时候写完替换完毕后再来观看
→反正闲得没事随便看看……
再次提示:这只是一个防盗,随便看看就好=3=
*
这个综艺好像就是上次去我同学学校拍的那个?不过除了我团团综我是不怎么看综艺的,不了解具体情况,感觉戏很多 →_→
来自新浪新闻。
沈梦辰违规哭喊拦截孙杨称常常好心做错事
2016-12-17 16:41 综合
沈梦辰为了保护佟丽娅死命拖住孙杨沈梦辰为了保护佟丽娅死命拖住孙杨
打开新浪新闻看沈梦辰事后伤心大哭
来源:天极
在周五晚播出的《真正男子汉》中,八位空军新兵进行专业训练。飞行组上演残酷淘汰赛,沈梦辰为了保护佟丽娅,死命拖住孙杨,最后面临淘汰结局。
有友表示,她其实更多的是希望自己淘汰,人之常情也正常。出发点是好的,方法稍极端了点。也有友认为,沈梦辰这样做是不尊重队友,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
事后,沈梦辰失声痛哭表示自己常常好心做错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老挨骂了。佟丽娅和孙杨在一旁安慰。最后因为沈梦辰违规,被逐出部队。
昨晚,佟丽娅发微博安慰沈梦辰,配文称,“我们都太感性,忘记了战场无亲人,赛场无朋友~”今天(12月17日)上午,沈梦辰转发该微博道歉,“作为军人,我知道错了!作为女生,我感性胜过了理性,也因为我的感性而影响了你们,真的抱歉!”
友们看过昨晚的节目后也纷份跑来评论区留言。有友不赞同沈梦辰的做法,“你有权利选择牺牲自己,但没有权利牺牲别人。”也有友认为,“都是剧本编好了的,大家别被带跑了。”还有友站在孙杨的立场发表评论,“孙杨一生所建立的价值观是力争上游的,这种反价值观的事情真的很让他崩溃。这样想孙杨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度,最后还跑去安慰沈梦辰。真的太暖心了!”
*
为什么国产电影总是花大量的钱在明星身上?
2016-12-17 张小北知乎日报
题图来源:《爵迹》
知友 | 张小北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还有哪些差距?」这个没法回答,说起来必须是长篇大论搂不住那种节奏。这里只说「为何中国往往把大量资金花在演员身上,而非电影道具本身?」这个问题吧。
简单说,因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程度比较单一,在视觉呈现上不够丰富,所以要想让电影在市场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化,把钱花在明星(而非演员)身上是最有效果的。
同时,因为中国电影的情节强度和叙事能力不足,电影营销也更倾向于通过明星来卖电影,所以会导致一种错觉,就是有明星的电影都会大卖。
其实这个有点先射箭后画靶子的思路,因为能请得起明星的电影往往在制作上也更精良,在营销推广上也有更多资源,所以会导致电影卖的更好。
以目前中国电影的工业成熟度而言,只有很少明星在特定类型上有已被验证的市场票房号召力。
所谓的明星票房号召力,是建立在成熟类型和成熟明星体制的基础上的。国内电影市场距离这个「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无论如何,现在的这种明星错觉,也会导致资本更倾向于向明星流动。而对那些更符合类型气质和能力的演员来说,他们就未必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了。
具体到制作方面,目前中国电影类型中,古装、武侠等类型在走下坡路,热门类型大多是青春、喜剧、校园、爱情等类型的混搭,不过从去年开始奇幻、警匪、动作题材开始升温。
之前的爱情喜剧等类型,在道具方面真花不了多少钱,有各种办法租赁或商务植入,而且就算花钱了观众也未必能看出来。
所以,为了让电影在日趋严重的同质化市场里呈现显著差异,把钱花在明星身上是最有效果的,也是最快的。好比斗地主,你有 4 个 2,我有俩王带三炸,围观观众选择起来也更容易。
奇幻类型在道具、特效方面的视觉要求较高,而且无法回避,所以这种类型就得把钱花在道具(其实是美术和特效)上。
比如《寻龙诀》,据说 3 亿多的制作成本,大头都花在了美术和视觉方面。
警匪、动作题材在视觉上要求也较高,所以在道具、场景、特殊效果(其实还是美术和特效)等方面花钱也会较多。
比如《湄公河行动》,直升机、枪械、爆破场景、特殊效果等等,都得是实打实花钱的。
未来几年,科幻电影也呈现出了显著升温趋势。科幻类型对视觉的要求是最高的,比奇幻电影要求还高,整体美术设计能力、道具制作能力、场景搭建能力、后期特效和前期效果的配合、整体视觉效果的设计和统筹,都是全新挑战。
而且,随着视觉要求的提高,主题、叙事和人物塑造等软性实力的要求也会随之提升。
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升视觉,而不配套地提升故事和人物,最后那些视觉效果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中国观众对国产视觉奇观类电影的需求已经明确呈现。后面就是如何完成类型和产业升级了。
但是,对于逐利的电影行业来说,任何新类型的诞生都面临着风险。没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虽然国产科幻电影已经嚷嚷好几年了,但大家都进行得很谨慎。
在没有验证市场潜力之前,国产科幻电影还得再熬几年,一直到有一天,某部国产科幻电影大卖了,其他人才会蜂拥而至,然后再迅速地把之前辛苦积累起来的制作资源再次摊薄,然后各种大干快上,再来一轮,直至这个类型的潜力被透支的差不多了,大家才能认真从头再来。
*
最后随便放一个哈哈哈
文科生表示一脸懵逼
我大概是适合理科生煮好了给我吃的那种人●v●(喂)
为什么我煮的米饭不好吃?不都是放进电饭锅摁个开关吗?
2016-12-16 黄微知乎日报
题图来源: 版权图片库
你真的会煮米饭吗?
知友 | 黄微
中国有句古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现今,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从小在父母溺爱之下成长的「大朋友」们即使有米也不会炊。
煮一锅米饭难不难?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会说「不难」,不就是把米一淘,水一加,打开电饭锅等时间一到就好了么?
其实我也觉得不难,煮饭动作大家都是一样的,也都会像机器似的去操作,但为什么有些人煮的饭让人不禁想多吃,而有些人煮的不是焦糊了就是夹生了呢?
看来,煮好一锅米饭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煮不好米饭最重要的一点,你没有选好米。
在挑大米的时候,它的一些理化指标如水分含量、蛋白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对米饭的口感是至关重要的,但普通消费者却不能用肉眼和触觉去判断它们,只是凭经验做出一些粗略的判断。那如何才能选好米呢?
首先一点,要学会区分大米种类。
因为不同种类的大米,口感相差比较大。区分它们是比较简单的,正常人基本上都能辨别。
根据大小、形状、口感不同,大米分为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种,而糯米又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
籼米、籼糯米细长,而粳米、粳糯米则粗短。籼米和粳米是透明的,而糯米则是蜡白色的。
从外观上懂得区分不同种类的大米了,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
糯米软糯粘滑,所以主要用来做年糕、粽子等小吃。籼米和粳米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主要大米。
那么籼米和粳米吃起来口感有什么区别呢?
目前能比较科学客观地描述大米的品质特性是 RVA 谱,它是用粘度速测仪(Rapid Visco Analyser)检测得到的曲线图。
下图就是比较常见的 RVA 图谱,其中实线部分是粘度随时间的变化,虚线部分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开始时,把谷物粉末和水放入 RVA 仪,因加热和冷却所发生粘度的变化而绘制成曲线。
由图中能得到的信息有:
1. 糊化温度(pasting temperature),即图中曲线开始上升时的温度;
2. 峰值粘度(peak viscosity),即图中出现峰值的粘度大小;
3. 热浆粘度(holding viscosity),即峰谷粘度的大小;
4. 最终粘度(final viscosity),即 RVA 仪结束后的粘度大小;
5. 崩解值(breakdown),即峰值粘度减去热浆粘度得到的数值);
6. 消减值(Setback),即最终粘度减去峰值粘度得到的数值;
7. 回复值(consistence),即最终粘度减去热浆粘度得到的数值。
介绍完这几个生僻的名词,重点来了。一般而言,米饭的质地与 RVA 谱以及上述几个名词存在密切关系。
比如崩解值越小,消减值越大,米饭越硬;消减值越大,回复值越大,米饭粘性越小。
味道较好的米饭,崩解值大多在 100RVU 以上,消减值在 25RVU 以下,且多数为负值;反之,味道较差的米饭,崩解值低于 36RVU,消减值高于 80RVA。消减值小的米饭一般比较软糯粘口,消减值太大的米饭则又硬又糙。
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又与消减值和回复值正相关,即直链淀粉含量越高,消减值和回复值越大,反之亦然。
由下图可以看出,直链淀粉含量(AC)小于 2%时,RVA 曲线在经过峰值粘度后比较平滑,其消减值和回复值都很低,且消减值为负值;而直链淀粉含量大于 12% 以后,消解值和回复值明显提高了。
总而言之,说了这么多,大家需要记住的就是,大米直链淀粉越低,米饭越软糯,至于软点好吃还是硬点好吃,就看不同人的口味了。
目前比较能达成一致的观点是,炒米饭用直链淀粉高一些的稻米,而平常吃米饭则选直链淀粉含量稍低一些的稻米,这样最符合大众口味。
有了这个结论,对大米的选择就变得简单多了。
农业标准《NY/T 594-2013 食用粳米》以及《NY/T 595-2013 食用籼米》对籼米、粳米、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要求如下表:
由此可见,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稍微要比粳米高一些,因此也会比粳米糙硬一些。
除此之外,籼米和粳米的区别还有蛋白质含量不同。一般来说,籼米的蛋白含量要比粳米高出 2% 左右,而蛋白质含量往往影响米粒的吸水性。
蛋白质含量高,米粒结构紧密,淀粉粒间的空隙少,吸水速度慢,吸水量少,因此大米蒸煮时间长,淀粉不能充分糊化,米饭黏度低,较松散,米饭质地较硬。
其次,查看大米的外观特性,包括垩白粒率、黄米粒率、碎米率、不完善粒率等。
垩白指的是大米胚乳中白色不透明的部分(如下图),垩白米的垩白面积总和占试样米粒面积总和的百分比叫垩白度,含有垩白的米粒占总米粒数的百分率就叫垩白粒率。
垩白的形成是由于稻米胚乳的淀粉及蛋白质积累不够而导致的,对米饭的口感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的是大米的外观品质,且使米粒容易破碎。
垩白粒率的检验比较简单,根据国标方法,即随机从大米中抽取 100 粒,拣出有垩白的米粒,然后比上总粒数就得到了。垩白度的检验则可以借助实验仪器来进行,如下图。
不过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没有必要这么精确的计算出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其实在超市买米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随机抓上一把米,看一看垩白米多不多,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垩白米越少,说明大米的等级越高,质量越好。
黄粒米是指大米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颜色明显不同的米粒。不完善米粒则是一些未成熟的、虫蚀的、病斑的、生霉的、未完全脱皮的但尚有食用价值的米粒。
碎米是指米粒长度小于同批米粒平均长度四分之三、留存 1.0mm 圆孔筛上的不完整米粒,即残缺米。
上述的这几个指标在国标里都有具体的限定规定,它们对米饭的口感和味道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市场挑选大米的时候,要仔细查看米粒的外观状况,确保米里不要出现过多的黄粒米、碎米以及不完善米粒。
煮不好米饭的另外一点,你没有掌握好蒸煮条件。
米饭的蒸煮,目的就是把米变成饭,使米的含水量从 15%左右达到 65%左右,这个过程水和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热量的控制不需要我们去担心,因为现在都有电饭锅,加水量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因素。
问题来了,加多少水才是最合适的?
加水量能够影响米饭的硬度和粘性,加水量不足时,饭香不浓,粘弹性不足;加水量过多,米饭口感过软,没有嚼劲;适当的加水量能使饭粒有嚼劲、软硬适宜,口感好。
在张玉荣等人的研究中,蒸煮籼米时,最适加水量为米重的 1.6-1.7 倍,蒸煮粳米时,最适加水量则是米重的 1.3-1.4 倍(如下图)。煮陈米时需要的加水量要稍微多一些。
确定好了加水量,就要考虑米的浸泡问题了。
煮米前对米进行浸泡,目的是使大米吸水膨胀,其胚乳细胞中的淀粉颗粒就会出现细小的裂缝,有利于水分进入淀粉颗粒内部,使淀粉糊化均匀。
吸水不匀的米粒,加热后淀粉颗粒表层糊化后妨碍中心部分对水的吸收以及热的传导,从而导致米饭煮僵。
大米浸泡前、浸泡后、蒸煮后的扫描电镜图:浸泡前淀粉粒排列紧密、形状规则, 清晰可见;浸泡后可以看到少许裂缝和空隙;蒸煮后淀粉粒形态发生改变, 糊化形成絮状或小块状的蓬松物质, 轮廓变得不清晰。
可以这么说,再优质的大米,如果糊化不完全,就不可能获得味道好的米饭。由此可见,对米的浸泡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不管是粳米还是籼米,浸泡时间在 30min 左右最好。时间过短或者不泡米,煮出的米饭内部干硬,外部粘稠;时间过长,米饭弹性小,口感稍差。
经过浸泡后的大米就可以放入锅中开始煮了,煮好后最好不要立即起盖,让其闷制至锅内气压回到室内气压,亦即能正常打开电饭锅之时。闷制的过程能使米饭中的淀粉继续糊化,这段时间大约需要 10 分钟左右。
总结:
至此,正确的煮米饭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由于现在家庭都有电饭锅,加热过程都是自动化的,所以本文没有写蒸煮时间对米饭口感的影响):
1. 根据口味和需要挑选米的品种。粳米直链淀粉含量比籼米稍低,因此口感上会更软糯一些。
2. 淘米前把黄米粒、不完整米粒挑出,以防影响米饭整体味道。
3. 淘米后根据大米品种加水,籼米加水量为米重的 1.6-1.7 倍,粳米加水量为米重的 1.3-1.4 倍,陈米则稍微多加些水。
4. 浸泡半小时后开始蒸煮。
5. 蒸熟后的米饭闷制约 10 分钟左右。
补充:家里的自来水也会影响米饭的味道,有条件的话建议用纯净水或者过滤后的自来水。
部分图片来自络,若侵联删。
参考资料:
1.NY/T 594-2013 食用粳米
2.NY/T 595-2013 食用籼米
3.杜双奎, 杨红丹, 于修烛等. 商品粳米、籼米、糯米品质特性和糊化特性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 2010, 31(05).
4.朱满山, 汤述翥, 顾铭洪等. RVA 谱在稻米蒸煮食用品质评价及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8).
5.D.Cozzolino. The use of the rapid visco analyser(RVA) in breeding and selection of cereals[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16, 70.
6.Wang Xin-qi, Yin Lin-qing, Shen Ge-zhi, etc. Determination of Amylose Cont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VA Profile Within Genetically Similar Cultivar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 9(8).
7.张玉荣, 周显青, 张秀华等. 大米蒸煮条件及蒸煮过程中米粒形态结构变化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8, 10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食安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