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败逃

+A -A

  《茴字的四种写法》

  金州军学堂。

  学堂主教邓章的公房,最上方就悬挂着,专门表起来的,将军所写的文章。

  不只是他这里。

  将军写的这篇文章,所有的学堂都拓了,挂在显眼的地方,

  无论是学堂,军学堂,每个人都能背诵出来。

  这篇讽刺意味让人羞愧的文章,谁也不敢在这上面卖弄,以免贻笑大方。

  学堂,军校,在先生,文教官的组织下,开始以将军前番所点的题目,各自做一篇文章。

  金州和内地不同。

  内地的学政,都是名儒,或者才学极高之人。

  金州乃边地,如今又被蛮族所隔绝,孤悬海外,与大周只能海上相连。

  因此金州并没有大儒,哪怕进士都是没有的,最高的也才是举人。

  这些人在将军面前,没有底气称自己能为人师。

  又有《茴字的四种写法》在前,因此金州的学生文字比较实诚,至少一般百姓都看得懂。

  邓章翻看着挑出来的,认为最好的几篇文章,等他过目完,就会送入节度府。

  对这件事邓章非常重视。

  他们这处,不但不能落于人,学生做的文章还要最好才算合格。

  去了节度府他才得知,将军已经离开了金州。

  将军突然离开金州做什么?

  邓章纳闷的问了问,结果没有得到回复,于是他也不再询问了,默默的离开节度府。

  ……

  王纯和李胜虎。

  得辽东经略魏毅的命令,去支援大凌河堡。

  两人并没有违令。

  两部合计六千人,从济州出发,一路到小凌河,就不敢再继续深入,谨慎的派出探马。

  闻讯而至的蛮军,来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见对方是己方十倍之敌,不但没有畏惧。

  反而主动进攻。

  攻得快,退得也快。

  见对方没有一击即溃,对面的蛮军很快就选择了退兵。

  虽然胜利。

  可李胜虎反而不开心起来。

  内心的不安越发的强烈,感到友军不可为屏障,前番几百人攻打王纯,王纯部竟然发动不了反击。

  不过李胜虎并没有多言。

  双方继续东行到大凌河堡三十里处,遇到的蛮兵皆一处击溃,连连的胜利。

  王纯有些高兴,虽然知道不对,可是捷报有了。

  不过他并没有大意,李胜虎都不同意继续前进,他当然也不敢孤军作战。

  两部一拍即合,依托小凉山分立两寨。

  先观望大凌河堡的形势再做出决定。

  阿克敦见对方没有上当,并没有太过在意,六千周兵而已,不过有一部打的是金江镇的旗帜。

  这才是他没有草率大举进攻的原因。

  周军他不放在眼里,金江镇却不敢如此,因此作战十分的谨慎,前番试探了又试探。

  对方两部的实力,他已经清楚。

  “报,周军和金江军,在小凉山立营。”

  听到探马的汇报,阿克顿不准备再等了。

  率领本部人马,加上大汗支援的人马,合计五千人,向小凉山突进,半日即达。

  分了一部防守金江军,一部往周兵而去。

  王纯派兵在小凉山狭隘的山道上堵截蛮军,不让蛮军顺利的获得立足之地。

  蛮军见周兵占据地势,不好攻打,就派兵从后山绕到周军背后。

  从高处直冲而下,驻守的周兵吓得纷纷调走,军队土崩瓦解,蛮兵乘胜追击。

  斩首三百余。

  王纯见状,立刻率兵来救。

  两部在山上厮杀一片。

  李胜虎见王纯部已经和蛮族绞杀,前番的计划已经废掉,因此率军来支援王纯部。

  防守李胜虎的蛮军,则挡在山道上,阻碍他去救援王纯部。

  现在就是谁能预先达到目的,谁就占据了胜势。

  如果李胜虎能迅速击溃,依托山道挡住他的几百蛮兵,和王纯部前后夹击。

  则胜券在握。

  可是。

  王纯部没有坚持住。

  一处溃则诸处溃。

  再多的计划也没有作用,任将领如何才能,也只能仰天长叹,悲乎。

  王纯败在对地形不熟。

  刚到锦州,就派来支援大凌河堡,不知道这条山道旁,还有条小路可以绕过而击。

  蛮族围攻大凌河堡多时,对附近的地势早已探的一清二楚。

  因此蛮族占了地势之利。

  如果不是这条隐蔽的小道,王纯派兵依托狭窄山道阻击敌人,是正确的选择。

  李胜虎败在大意。

  准确的说缺乏和友军的沟通,李胜虎虽然略知地形,却因为两部的隔阂,导致不能互通有无。

  而且又离开广宁右屯卫六七年,小凉山他又不是很熟,这条小路,不是蛮族的行动,他都已经忘记了。

  如果两部能好好的攀谈一二,说不定他还能想起来。

  总之。

  两部出军太过匆忙。

  从金州渡海坐船,又一路行军,然后再被派出支援大凌河堡,也败得不算冤枉。

  如果是派的锦州军,对地势熟悉,其余不谈,此大错是绝对不会犯的。

  数千人聚到一起是一大团,分散奔跑则漫山遍野。

  李胜虎见到王纯部已溃,毫不犹豫的选择调头撤军,往锦州方向回撤。

  王纯还指挥着亲卫,想要能稳固军士,心里盼着李胜虎来救,见到李胜虎毫不犹豫的抛下了友军。

  恨得他破口大骂。

  金江军竟然跑了。

  剩余还在坚持的一二周军,一息之间全线崩溃。

  王纯见大势已去,选择了带身边的亲卫们打马而逃。

  他可不想被蛮族俘虏。

  阿克敦如何会放过这等机会。

  周兵交战之际大溃,士气全无,人皆奔命,只派了一部追击,不让对方重新聚集。

  在他看来。

  哪怕放过了周军溃兵,也不能放过金江军。

  吃掉这一部金江军,哪怕放过数倍的周军都是合算的买卖,更何况如今的形势。

  亲自带军赶来追击。

  李胜虎见状,临危不乱,一边指挥部队阻击,一边指挥余部继续回撤。

  这就是队长的重要了。

  如此危局。

  金江军仍然没有大乱,不是靠的李胜虎的才能,更不是靠的他的威望。

  这种形势下,前线的军士哪里还能听得到他的话,无非是金江军的队长们。

  根据自己的职责和经验,做出了有利的选择。

  当然。

  李胜虎转向的快。

  原来阻击的几百蛮兵反应不及,见对方阵势未乱,也不敢深追,直到主将赶来。

  阿克敦虽然尽全力追击李胜虎部,可是李胜虎抢先一步,又有处处断后之兵。

  到底还是被李胜虎跑了。

  不过也不算失败。

  周军三千人,死伤俘虏大半,李胜虎部,虽然见机不对跑得快,可是一路逃往,加上断后之兵。

  损失至少五六百人。

  李胜虎即恨王纯部不堪用,溃败太快,又恨魏毅轻派他们,不给他们喘口气的机会。

  同时也满心的羞愧。

  逃往的途中。

  不少的队长为了掩护大军,选择带队留下,迎向蛮族,发动了自杀式的反击。

  想到此景,李胜虎满脸通红。

  出海以来,跟着将军他从未打过败仗,这是他第一回败仗,羞愧他不怕。

  可是他心痛。

  彻底不再信任锦州军,周军,他不在乎辽东经略会如何责罚自己,一退两三百里,竟然直接退到了宁远。

  阿克敦打了大胜仗,更是打败了金江军。

  皇台吉亲自夸耀。

  此战功立马下发全军各部。

  出战以来,扫平东海堡,攻破广宁右屯卫,如今又打败周军,更甚至打败了金江军。

  蛮族全军军心旺盛。

  阿克敦看了眼正满脸兴奋的大汗,意犹未尽的向众人讽刺金江军,于是忍住了心里的忧虑。

  他虽然打败了金江军。

  可是金江军的强悍,已经不弱于他们了。

  追击的路上。

  那些死战不降,甚至主动冲锋,为大军赢得时间的小队,让阿克敦仿佛看到了年轻的时候。

  那时候他们还没有立国。

  跟着老汗征战四处,虽然他们当时还很弱小,可是人人一心奋勇不惧死。

  随着老汗的去世,军中老一辈的兵将,也逐渐凋零。

  自己当年的族中长辈,还存活的已经不多了。

  像自己,还有呼塔布,穆隆额,阿骨等,以前不过是老汗身前的马前卒。

  金江军在变得强大。

  那他们蛮族的后辈们呢,能跟上金江军的成长吗?

  阿克敦有些担忧。

  明明打了胜仗,不但没有因为胜利而得意,反而琢磨其中的差别,认清自己的实力。

  能先后得蛮族老汗,新汗的重视,蛮族的老将们可见一斑。

  大凌河堡。

  摇摇欲坠,却就是不倒。

  屡次眼见要攻上剁墙,最后都功亏一篑。

  原因就是那名红色的身影。

  那红衣将领不断出现在各处的城墙上,每到一处,则代表此处登上城墙的蛮兵被击退。

  多么耀眼的人啊。

  可是蛮族大军,不但没有因此而士气低落,在蛮将们的鼓动下,纷纷战心涌起。

  大凌河堡才几千人,如何挡得住他们蛮族。

  皇台吉一路来的手段,还是发挥了不少的作用的。

  不然只一个大凌河堡,就挡住了他们大军这些时日,如果不想尽办法扭转士气,那就再无可能攻破此堡。

  熬。

  一个熬字,蕴含了让人学习一生的道理。

  大凌河堡在熬。

  蛮族在熬。

  木茂堡的程之信也在熬。

  不过程之信信心十足。

  他驻守的木茂堡,不但多次打退了蛮族的进攻,还趁夜出堡突杀一番。

  虽然战果不多,却极大的鼓舞了木茂堡的军心。

  所有人都在熬。

  谁能熬的住,谁就能胜利。

  不同的是,战场上是用命来熬。

  再如何形势,一定有一方是先熬不住的。

  大凌河堡熬住了。

  木茂堡熬住了。

  蛮族熬住了。

  最后北边的流水堡却没有熬住。

  程之信虽勇猛。

  可还是需要成长。

  只顾到了自己,没有顾到自己手中另外的一部。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二百七十八章 败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