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人式压点

+A -A

  杭城,永远是热闹的。

   德芸社一行人的离开,只不过其中一场热闹结束罢了。

   但毫无疑问,唐云风这个名字,在杭城已经留下了一道印迹。

   2006年的6月份,在《超女》和《彩铃》的夹缝中,狠狠地划下了一道。

   而他代表的是,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久无动静的传统艺术……相声。

   艺人,有时跟蒲公英,或是行走僧,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多少传统的技艺,都是靠这样传播开来的。

   当然,对于相声的传播,对于唐云风的传播,也不仅仅限于杭城。

   相声专场一结束,活动现场的图片、小视频,便开始流传到了网上。

   内容不多,但信息量着实不少。

   观众数量、现场氛围、演出曲目、活动影响……

   整个给人的感觉,完全火爆得半点不像相声演出。

   于是,相声门不少人震惊了。

   终于还是让这个小辈给办成了,而且还办得有声有色,简直比郭德刚的场子还热闹。

   这如何使得?

   很快,唐云风的风评,又变成了赞、毁参半。

   说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

   可悲,可笑!

   唐云风对此,并未理会。

   他从杭城回来,除了必须的相声、口技、大鼓功课外,剩余的所有时间都扎在了评书里。

   照目前的形式,巡演的第二场,筹划起来会更困难。

   即便他不清楚到时的困难是什么,但他知道,它一定存在。

   说到底,还是底气,或者说是名气不足。

   缺少一个足以支撑他,响名全国的平台。

   既然一时半会儿不得成行,又有王慧和李富贵在帮忙筹划,他便干脆不管了。

   几天过去,《明朝那些哏儿》终于改完了手上这部分。

   这便要正式开书了。

   中午,唐云风背着包,踏进德芸书馆。

   时间还早,馆内还未上座,不大不小的场子里,只有金爷在喝茶。

   这老头真是将评书,爱进了骨子里的存在。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对于这间书馆,他比郭德刚还上心。

   不过,也正源于此,所以他才更可爱。

   唐云风如此认为。

   “师爷辛苦,您吃了没?”他远远的打着招呼。

   “哟,小五一来啦,快过来喝茶。”

   金爷一抬头,见到有日子未见的唐云风,心里很高兴。

   他可是太清楚了,最近几天,日日多出来的听众,不少都是冲着这个小辈来的。

   即便还没有满座儿,他也已经很高兴了。

   唐云风走近,将包放下,人却未落座。

   “师爷,您午饭想吃点啥,我给您买去。”

   金爷一挥手:“嗨,一两米,半两肉,我饱着呢,坐坐坐。”

   “哎!”

   唐云风从包里拿出一踏稿子。

   “师爷,我这都整得差不多了,托您再给掌掌眼。”

   金爷看着眼前的东西,便知道唐云风下工夫了。

   先不说水平如何,至少这时间没有花。

   “成,我给你瞧瞧。”

   从兜里掏出一副老花镜,架在鼻梁上,开始看得认真。

   唐云风有些期待,但不敢出声打扰。

   不时,金爷将所有的手稿全部看完。

   “小五一呀,你有没有琢磨过,这本书最难一点是什么?”

   唐云风琢磨片刻:“您是指‘书胆’吗?”

   “啪!”

   “哈哈哈,不错,果然够机灵。”

   金爷一拍巴掌,笑得很开心。

   说书要有“书胆”写字要懂“字眼”。

   字眼,指的是一副书法作品中,最精彩、最亮眼的字。

   而书胆呢,则是指说书故事中的主角。

   单一主角,而且贯穿全文的,那是最好说的。

   可惜,《明朝那些哏儿》没有书胆。

   甚至连完整的故事线都没有,它是以时间线为准。

   前后三百年,在时间线的左和右,不断的串着一个又一个人物,跟葫芦藤似的。

   老爷子现在特意提这点,让唐云风心里有些摸不透。

   当初准备买版权的时候,他可也是在场的。

   “师爷,没有书胆的书该怎么说,您给指点指点呗!”

   金爷笑道:“说书呢,你得先分析书,再分析观众,就像我起先在魔都拿外国书,去大学里说,你知道其中道理么?”

   “把合适的书,说给合适的人听,是不是?”唐云风若有所悟道。

   金爷欣慰的点头:“对嘛,你这本书呢,虽然没有书胆,但行文措词还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老人不一定喜欢听,但年轻人兴许还乐意听,尤其是读过书,有文化的年轻人,所以呀,你回头再改的时间,一定要抓住这一点。”

   唐云风目光灼灼,体悟颇深。

   金爷又道:“成了,这是慢工出细活的事,你先使给我听听。”

   “好,请师爷指点。”

   唐云风收回心思,站起来准备开说。

   金爷突然一指舞台道:“上去,坐台上去,反正现在也没人。”

   “哎!”

   唐云风一个机灵,便跑到台上。

   台上一年轻人,台下一老头。

   于是,中午的书馆内,一老一小玩得不亦乐乎。

   时间缓缓。

   开场在即,观众们开始进场。

   半个小时多,场内已经坐无虚席。

   德芸书馆开业这么长日子,总算头一回坐满了。

   不容易。

   今天的观众也有特色,年老年少参半。

   不消说,年轻人八成都是奔着唐云风来的。

   因为他提醒师姑,打杭城回来,便将自己的名字写上了水牌。

   现在看来,多少还是有效果的。

   不错。

   站在舞台边的唐云风,台下未挪位置的金爷,瞧着心里都高兴。

   唐云风脑子里,不断琢磨着刚才金爷的指点。

   紧张倒不至于,就怕自己使得活让人笑话了。

   要知道,人家今天愿意来,这是观众们捧场。

   那明天呢,后天呢?

   书开了,后面能不能勾搭着观众再来第二回,第三回,这可靠得全是艺人的能耐。

   终于,时间到了。

   唐云风一抬步,踏上舞台,朝台下鞠躬,直接重新在椅子上落座。

   瞧瞧。

   评书门不但场子简陋,就连演出流程也简单得不行。

   但人家却赚着,比所有艺人还要多的钱。

   讲理不?

   谁知,唐云风刚一落座。

   台下除了掌声,还有不小的议论声。

   掌声来自年轻观众,议论声来自年老的观众。

   年轻观众就是瞧个新鲜,甚至她中不少人,都跟唐云风一样,大姑娘上花桥……头一回。

   说得是头一回,听得也是头一回。

   但年老观众可就不同了。

   人家可不是来追星的,而是来听活,听味道的。

   而评书门的艺人,为什么越老越吃香?

   关键就在于老艺人,借助自己的年龄身份,容易“压点”。

   评书重“评”,不想搞那么复杂,那就理解成“讲道理”吧。

   这世界上,人们只有听老人讲道理的,哪里有听十几岁小孩子讲道理的?

   没错。

   就是唐云风太年轻了。

   但好在他年龄虽小,但一身气场、风采还是相当不错的。

   江湖上的调侃儿叫“人式压点”。

   别怀疑,这在吃开口饭的行当里很有用。

   不然,可能有些倔老头,这会儿转身便走了。

   其实也不止艺人行当这样,现实中同样如此。

   想想那些对姑娘骗财骗色的渣男,有几个长得丑的?

   唉,可怜。

   没有一副好皮囊,连渣男都没得当。

   台上台下就绪,终于要开书了。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德云:从大师兄开始崛起 第268章 人式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