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秦长吏?他是?(求订阅)

+A -A

  秦落衡道:

   “正如御史所言,既然其他朝臣不知,御史可否将这事,告诉给其他老秦人出身的朝臣?让他们跟着出声反对。”

   秦落衡一脸希冀的望着华阜。

   华阜摇了摇头。

   沉声道:

   “这事非是我不愿帮你。”

   “而是做不到。”

   “关中氏族已非是铁板一块。”

   “想要说动并不容易,他们不会掺和进来的。”

   “毕竟......”

   “其中还牵扯到了长公子。”

   华阜叹了口气。

   他还记得自己请羌瘣和杨端和的场景,他们现在根本就不想有任何站队,唯恐牵连到自己和家族, 让自家再次遭到打压。

   两人跟自己关系莫逆,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

   诚然。

   这事看起来并无站队。

   其实不然。

   改田政是长公子提出的。

   阻止改田政却是十公子的想法。

   两者相悖。

   他们若是选择反对改田政,其实就已经站队了,而且是直接站在了长公子的对立面。

   这谈何容易?

   他们眼下在朝堂上都是随大流。

   那边占有优势,他们就选择往那边倒,几乎不再主动站队, 也几乎不去得罪其他人,就保持着中庸态度。

   各方不得罪。

   闻言。

   秦落衡不由在心中暗叹口气。

   他其实猜到了。

   他之所以觉得棘手,就是因为这长公子。

   ‘使黔首自实田’是长公子提出来的,反对这项政策,无疑是在质疑长公子,眼下长公子在朝堂之上威望极高,没有多少朝臣会在这时去冒险的。

   何况始皇现在态度不明。

   赞成?

   还是反对?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朝臣选择随大流。

   虽然做法不一定正确,但法不责众,就算真惹怒了始皇,他们也不会被怪罪的太狠。

   毕竟......

   他们又不是出头人。

   见秦落衡面露难色, 华阜眼中略显不解道:“秦史子,你为何执意要让其他人跟着劝阻?”

   “田政这次是议政,有人反对就行了。”

   “到时双方争辩。”

   “自会把这事辩明白的。”

   秦落衡摇头。

   说道:

   “一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朝堂官员至少百人, 一人独战百官,这谈何容易?稍微说错一句,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岂不是要置大秦于险地?”

   “再则。”

   “这些人处心积虑的谋划了这件事, 又岂会容许少数人破坏,朝堂之上必定有围追堵截,到时稍有不慎,可能不仅说服不了始皇,还容易遭到对方群起而攻之。”

   “这如何得行?”

   说完。

   秦落衡犹豫了一下。

   现在华阜这么帮忙,他若还不全部道出,实在过意不去。

   秦落衡继续道:“我除了把这事告知给御史,其实还告诉给了另一个朝臣,不过我并不知那位朝臣的名字。”

   “只知其姓秦!”

   “这位长吏答应上朝反对改田政。”

   “但朝堂上仅御史和秦长吏两人反对,还是有些不够,因而我想让御史出手,多找一些帮手,以便扩大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从而止住这次的改田政风波。”

   “可惜......”

   “我低估了长公子的影响力。”

   秦落衡也是叹惋。

   闻言。

   华阜倒是一愣。

   秦长吏?

   朝中有姓秦的大臣?

   华阜下意识道:“秦史子,你说的这秦长吏是?”

   秦落衡也一怔。

   好奇道:

   “御史不认识?”

   “长吏自称是始皇的近臣。”

   “我记得长吏说过,当年始皇在邯郸为质子时,他就是当时始皇的随行侍从,这样的人朝中应该很有名啊。”

   秦落衡眼中有些不解。

   他不认识正常。

   秦朝留存到后世的史料不多,他知道的秦朝人物,也就那么寥寥几个,但华阜一直待在朝中, 没道理不认识啊。

   难道秦长吏身份有问题?

   但......

   秦长吏给自己做的事是实打实的。

   没什么问题啊!

   华阜眉头微皱,随即意识到了什么。

   连忙改口道:

   “哦。”

   “你说的是那位。”

   “我这些年其实没怎么上朝,对朝中的一些人其实不太认识,但经你这么一说,我也是想起来了。”

   “朝中的确有人姓秦。”

   “他出自大秦宗室,但常年待在宫中,基本不怎么外出,所以我第一时间没往他身上想、”

   “你说动他了?”

   秦落衡不明所以的点点头。

   华阜当即眼中一喜。

   笑着道:

   “那这事就好办了。”

   “我等会帮你通知其他关中氏族,有这位长吏打头阵,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你放心吧。”

   啊?

   这下轮到秦落衡愣神了。

   华阜前面拒绝的话还挂在耳边,也就转眼,他就一改措辞,直接同意了?

   这变脸也太快了吧?

   而且秦长吏这名号有这么好使?

   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还是躬身作揖道:“多谢御史。”

   华阜把秦落衡扶起,没让他拜下去。

   笑着道:

   “都是些分内之事。”

   “若非你来传话,我都不知这事这么险恶,公子年岁不大,但已经这么通晓是非道理,属实难得,我华阜既然答应了,也一定会把这事传给关中其他氏族的。”

   “但......”

   “他们听不听,我就不能保证了。”

   秦落衡点点头道:

   “我明白。”

   “这次真的多谢御史。”

   “天色不早,我就先回去了,不打扰御史给其他氏族传信了,以免耽误了这次的国家大事。”

   华阜微微额首道:

   “琐,送公子......秦史子。”

   目送着秦落衡走远,华阜欣慰的点点头。

   “公子长大了。”

   “也开始接触这些大政要事了。”

   “只是这新田政的危害是公子看出来的?还是陛下看出来的?若这是公子看出来的,那就非同一般了。”

   “但不管如何。”

   “公子在陛下心中都有了一定分量。”

   “不然何若让公子来传话?”

   想到这。

   华阜也不由冷哼一声。

   “倒是这长公子,净干些吃里扒外的事,若非这次陛下和公子慧眼如炬,不然恐怕还真遭了这个道。”

   “这些六国之人。”

   “没一个靠得住,全都是狼子野心。”

   “但经过这事,陛下应该也清楚了这些,等南北两向战事开启,就是我们关中氏族重回朝堂之时。”

   “时间早晚罢了!”

   “来人。”

   “去把华聿叫过来。”

   不多时。

   华聿就到了屋中。

   华阜坐在案几旁,看了眼华聿,沉声道:“刚才公子来过,你应该知道吧。”

   华聿点点头。

   华阜又道:“前面御史府派人送来了一份令书,陛下决定召开一次议政,‘议田政’,刚才公子就是来说这事的,公子让我去通知其他氏族反对修改田政。”

   “公子知道自己身份了?”华聿心中一惊。

   华阜摇了摇头。

   说道:

   “应该不知道。”

   “但这事现在不是很要紧。”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田政一事。”

   “我虽然不知这次是公子主动来通知的,还是陛下吩咐的,但无论这么说,这都是一个好兆头。”

   “现在朝堂上,原六国官吏势大。”

   “这次的田政,就是这帮人搞出来的,他们还裹挟了长公子,想趁我们不察,破坏大秦的现行田政。”

   “其心可诛!”

   “我们这次站在陛下这边,只要我们不犯太大的错,等田政之事结束,我们关中氏族必定会得到重用。”

   “没准你兄长就能调回咸阳了。”

   提到自己长子,华阜也是轻叹一声。

   “唉。”

   “来研墨吧。”

   “我来给其他氏族写信。”

   华聿点点头。

   去到大案旁,研起墨来。

   秦落衡献上的制墨工艺,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如今朝中不少大臣都开始使用松烟墨。

   研墨之时。

   华聿也是问道:“阿翁,你准备以何人的名义写信,陛下的、公子的、还是阿翁自己的?”

   华阜略做沉思。

   说道:

   “用我的吧。”

   “公子毕竟还没有暴露身份,陛下也没有明确给暗示,用陛下和公子的身份,的确容易让人信服,但也很容易落人口舌。”

   “再则。”

   “关中氏族已不比当年。”

   “很多氏族其实早就离心离德,以我的名义写信,多少还能看出一点他们的态度。”

   “陛下重用关中氏族在即。”

   “岂能让这些竹柏异心的人混入其中?”

   华聿点点头。

   继续道:

   “那阿翁给不给王氏、蒙氏传书?”

   “还有李信将军。”

   闻言。

   华阜一下沉默了。

   良久。

   才沉声道:

   “王氏自然要给。”

   “现今武成侯王老将军病在床榻,王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整个王氏已陷入青黄不接,我华氏岂能落井下石?”

   “蒙氏就不必了。”

   “他们选择的是长公子。”

   “当年若非蒙武追赶不利,熊启岂能一路长驱直入,跟项燕南北合击,破我大秦二十万大军?”

   “至于李信......”

   “当给。”

   “当年若非我们带头闹事,熊启其实未必会反,他那伐楚一战也就未必会败,说到底,是我们亏欠了李信。”

   说完。

   华阜也埋头写了起来。

   没用多久,十几份书信就已全部写好,为了防止传信途中有人偷窥以致泄密,华阜还特意弄了‘封缄’。

   全部封好后。

   华阜也当即吩咐隶臣去各大府宅传信。

   一时间。

   城中又是一阵车马嘶鸣。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大秦:布衣皇帝 第一百三十三章 秦长吏?他是?(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