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劝进登基(下)

+A -A

  殿内,龙案之后,姜承枭将儿子放在怀里,一手拿着奏折批改,一边教育道:“你看,似李药师将军这般行文舒畅,文字清晰井然有序之状,可见其做事心细,认真之态......”

   姜恒懵懵懂懂的点头,听见不懂的会及时出口询问。有的时候问出来的答案他也不甚明白,可是姜承枭还是细致的给他讲解了。

   谢映景三人走至近前,躬身拜道:“参见王上。”

   “你们怎么来了,不是让你们下去犒赏三军么。”姜承枭停下笔,郁闷的看着三人。

   尉迟敬道:“回王上话,下面都处理好了。”

   “哦。”姜承枭点了点头,也不疑有他。

   然后,他看着尉迟敬三人,问道:“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三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气氛有些安静。

   这倒是让姜承枭奇怪了,什么事情能让他麾下的三名大将这么踌躇?

   看着他们三个嘀嘀咕咕的样子,更让姜承枭好奇了。

   须臾,三人之中口才略微出色的裴元俨被推了出来。

   裴元俨拱手道:“王上,臣等...等...”

   听着裴元俨结结巴巴的话,尉迟敬脸颊抽搐,说好了劝进,怎么到了现场拉胯了。

   不过他和谢映景都不敢站出来,实在是因为王上心思不好琢磨。

   “什么?”姜承枭皱眉道:“元俨,有话就说。”

   “末将以为,洛阳不愧是我朝之都,气势果真不俗。”裴元俨干巴巴,尴尬的说。

   尉迟敬:“......”

   兄弟,你可真行。

   谢映景默默低头:“......”

   早知道不来了。

   好丢人啊。

   姜承枭听了也是楞了一会儿,这话没头没尾的,听起来怎么感觉是裴元俨顾左右而言他的话呢。

   不是重点吧。

   “元俨,你想说什么?”姜承枭手指敲着案几。对于麾下大将的想法,姜承枭是很重视的。

   “臣以为...洛阳是极好的,王上以为呢?”他小心翼翼道。

   这下子姜承枭有点懂了,这三个家伙是在隐晦的暗示他登基啊。

   关于登基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漏过口风,这就导致百官对他的想法不好猜测,没人敢随意提起登基的事情。

   现在许国覆灭,晋室曾经的都城洛阳回归,他麾下的大将觉得时候到了。

   “洛阳乃天下第一杰出灵地,自是不俗,孤也心向往之。”姜承枭笑着回了一句。

   他没有表明要登基,但是他这话相当于在告诉裴元俨三人。登基是肯定会登基的,不过不是现在。

   闻言,裴元俨三人目光一亮,王上没有拒绝!

   他们也能明白王上的意思,这话就说明王上对登基的事情态度松动了,大有可为啊!

   紧跟着,姜承枭拿起案几上的奏折,言道:“洛阳的事情暂且不提,李药师将军送来了消息,他已经击溃了梁军。孤猜测,梁国不久之后就要派遣使者来议和了。”

   许国败了,梁国自己也被李药师打败了,他们现在唯有求和一条路。

   尉迟敬暂时放下劝进的心思,拱手道:“末将以为,我军新胜,大可从鲁阳关南下,携大胜之势,取下梁国!”

   闻言,姜承枭略作思忖,“孤记下了,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旋即,就梁国的事情,君臣四人说了半个时辰。最后离开大殿的时候,裴元俨还在责怪尉迟敬忘了重点。

   尉迟敬道:“依我看,王上应该是想要找个机会登基。”

   “什么机会?”谢映景不解道:“夺回洛阳,不正是最好的机会么?”

   尉迟敬摇了摇头,“王上的想法岂是我们能猜透的,不过,最有可能的就是王上会在剿灭所有反贼之后再登基。”

   “嗯,有这个可能。”裴元俨点了点头。

   关于是否要登基,姜承枭此刻也在纠结。

   他想要登基,其实随时可以,而且因为先帝传位诏书的关系名正言顺。

   但是,他总感觉还有一丝不足。

   不够到位,或许可以这样说,他觉得此刻登基有点不够到位,至于什么地方不够到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空乏?

   不满足?

   亦或者功绩不够?

   不,都不是,这些都不是他缺失的那种感觉。

   或许,等他拿下南方的两个反贼,一切就会顺理成章。

   “霁云,陪我去太庙吧。”

   “是。”

   被尉迟敬他们这么一弄,姜承枭有些心烦,想不通的事情肯定会让人感到心烦。

   姜恒留在殿内休息,他则带着南霁云去了太庙。

   太庙之中,列祖列宗的牌位安静的待着,烟雾缭绕。

   姜承枭目光看着赵王的牌位,作为敬爱忠诚兄长一辈子的大晋赵王,他生前尽忠,死了也想要陪在兄长身边。不过因为当时长安尚在反贼之手,所以姜承枭没有满足赵王的心愿,只是将他的牌位放在武皇帝的牌位之侧。

   到底,缺少的是什么呢?

   这是姜承枭第一次迷茫,明明登基的事情畅通无阻,可他为什么会感到一丝不足。

   这种感觉始终在他心间缭绕。

   “唉,到底缺少的是什么呢?”姜承枭低低的呢喃。

   南霁云也不知道主上在苦恼什么,他只能无言的陪伴在侧。

   过了一会儿,一名亲卫来报。

   “主上,宗室几位长者求见。”

   闻言,姜承枭思绪回归,转身看向亲卫。

   “谁?”

   “几位宗室皇叔,观王姜雄等人。”

   姜承枭眼睛微微眯起,所谓宗室皇叔,不过是一群旁支子弟。因为厉帝的兄弟都被杀的差不多了,所以负责宗室的是旁支的几位成员。

   至于具体哪几位,不好意思,姜承枭还真不知道。

   宗室之中,除了厉帝的嫡系皇族,其余最出名的便是赵王一脉,观王一脉,其他的皇族都是臭鱼烂虾。

   武帝、厉帝,俩人都对爵位把控十分严谨,皇族无大功者不封王,不入朝。

   这么做,乃是吸取了曹魏‘二王之乱’的教训。

   当然,说是这么说,具体针对的还是旁支皇族,嫡系皇族该封王还是封王。

   老双标了。

   “现在何处?”姜承枭问。

   “已经抵达太庙了。”亲卫道。

   “看来是有急事,让他们进来吧。”

   “是。”

   不多时,观王姜雄以及几名白发苍苍的老头走了进来。

   双方隔着十步距离站定,互相看着对方。

   除了观王姜雄,其他人姜承枭一个也不认识。

   “皇叔,好久不见了。”姜承枭和观王打了声招呼。

   观王笑了笑,可是不管怎么看,那笑容都有些勉强。

   “是啊,好久不见了。”

   一来一去,也就几句话的事情,招呼打完了,也就直奔正题了。

   “几位来此,有何贵干?”姜承枭问。

   一名老者上前一步,沉声道:“世子,你剿灭反贼,功不可没,不愧是先帝赞叹的冠军侯啊。”

   世子?

   姜承枭眸子平静的看着那人,“还有什么事情?”

   观王咽了咽口水,低下了头。他儿子姜师彦在辽东的事情,他是知道的,所以他其实并不想跟过来。

   另一名老者道:“如今先帝大仇得报,吾想知道,世子何时拥立新君即位啊?”

   “新君?”姜承枭依旧平静问道:“谁可为新君?”

   最后一名老者出声道:“国不可一日无主,新君自然是先帝血脉,这有何异议。”

   顿了顿,他接着道:“世子,吾等知晓你为光复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待新君即位,吾等会请示新君,封世子为摄政王,总览政事。”

   在他们看来,姜承枭也就值一个摄政王。

   至于昭王?

   那是断断不会承认的。

   姜承枭没说话,转身拿起祭香,放在火烛上点燃。

   见他风轻云淡的摸样,观王的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他身旁的几位宗室长者还信心满满的等待着姜承枭的回复。

   待姜承枭点燃了祭香,将其插在炉中之后,他的声音缓缓传来:“几位说的有道理,如今先帝血脉身在太原,还请劳烦几位长者先一步前往太原与众朝臣商议,孤整顿兵马,随后就来。”

   “好,世子果真是赤子忠心!”几名长者喜笑颜开的赞叹,旋即先后告辞。

   他们迫不及待要收拾东西去太原物色新君了!

我要报错】【 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大晋皇族 第一百一十七章 劝进登基(下)